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一則因應於層出不窮的校園暴力事件,致使民團組織極力推動所謂的有薪親職素養假提案附議,這也使得背後所潛藏的結構性意涵,是有其延伸性思考之必要。
誠然,根據教育部的最新統計顯示,2023年校園安全的通報數據部分,校園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高達2萬7511件,相較於2022年成長6成,至於,未滿18歲的兒童及少年保護事件則是增近44%,這當中增加比例最大的是國小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占比高達94%,至於,國中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為也增加58%,如此一來,對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要如何具實保護應有的人身安全與權益維護,便有其從事前防制之預防性介入到事後防治之設置停損點的併行思考;連帶地,針對行為有偏差問題的孩子,如何藉由以家庭為中心所帶動之於生態系統的協力合作,便有其借力使力的運作契機。冀此,強化家庭教育以推行親職教育,實為是一項刻不容緩的變革工程。
准此,關涉到「校園暴力親職假」的關懷旨趣,強調的是因應於不斷增生的校園暴力事件,以訴求校園安全必須是要透過親師合作,因此,提議政府修法以行政處罰的方式,強制家長參加親職教育講習或課予罰款,來讓每擁有1名子女的家長們,一年能夠有8小時親職假,並由學校出具證明請假且不扣薪水,以此觀之,該項舉措的用意及其改變效果和配套措施,這才是該起訴求的針砭所在,特別是相與衍生出來的思考線索,宜有通盤檢視之必要,這其中包括:從單純聽講的親職講座到涵蓋認知與行為的親職素養、從有薪公假到自費事假、從鼓勵參加到強制出席、從父母一方到雙方兩造皆須有親職涵養、從父母己身到親子互動、從個人動力到親子動力、從家庭動力到外部的系統動力、從觀念充權到結構性解套,以迄於從教育宣導到心理諮商抑或社工諮詢等照顧管理機制設計,在在凸顯出來:該項課予家長管教義務及其有薪親職假的提案附議,自當是有其從單一的議題現象予於複雜、深邃且多重糾結化的延伸性思考。
總之,將抑止校園喋血的策進作為,訴諸對於家長端的親職素養假,這會是通盤性解套對策的其中一個環節,畢竟,從校園衝突推前到原生家庭的守護力量,更是需要嚴肅思考家庭支持之於能量與量能的可能加分或扣分力道,如此一來,推動親職素養的教育內化工程,其所直指的乃是對於原生家庭之支持維繫、保護重整及其替代安置的多元處遇措施,而此一「以人為本—以家庭為中心—以學校為基礎」的兒少守護網絡,更是需要大破、大立的制度性變革。
最後,除了推動少子女化的親職素養假外,接軌於高齡化而來的親職照顧假,同樣都有待從觀念認知、照顧技巧到專業知能,如何能夠一以貫之的基本提問,換言之,該項涵蓋態度(Attitude)、技術(Skill)與知能(Knowledge)之「素養」(Competence)的不足、匱乏和不到位,才是真正的癥結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推動少子女化的親職素養假,接軌於高齡化而來的親職照顧假是非常好的建議,本人認為也是非常有必要改善的議題。
工商社會高效能職場壓力,工時長,工作多,下班回到家筋疲力盡只有2-3小時和小孩相處,當時因為我也因為孩子離開職場,專注家庭。當我卸甲歸田當了無薪的全職媽媽後,才發現在社會上並沒有立足空間,社會對無薪的家庭勞務沒有給予同等尊重。強化家庭素養給予有孩子的家庭親子空間是需要的,友善的婦女文化可以創造身心健康的孩子,少年強則國強,良性循環國家才能真正地共榮共生。
記得當時要辦育嬰留停時,遭到主管說全院只有你育嬰留停,上班擠奶休息時,主管說不知道你有奶還是沒奶,這類歧視語言讓我記憶猶新,特別還是在長照主管機關。如今少子化後各樣政策敲鑼打鼓進,在法律上已受基礎保障,但本人認為還有許多空間值得改善。
眾所皆知,原生家庭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基石,支持力量不僅影響孩子的情感穩定性,也塑造了價值觀與人格發展。可能是正向提供孩子安全感與歸屬感,健康人格與韌性能面對外界挑戰,有穩定的經濟更是需家庭節奏穩定的元素,如家庭功能失調、父母關係緊張、暴力行為或情感冷漠,可能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長期損害。甚至發生不幸事件。親職素養是需要用心培養的,父母的教養態度與方式決定了家庭支持的質量與效能。
請國家務必幫忙兒少幸福成長,每一組佳偶建構家庭實屬不易,結婚登記後從甜蜜小家、磨合、失和、演變成脆弱家庭到最後失職、失能家庭,帶來的不是幸福的微笑而是血淚傷痕無語,發生在無戎無爭,經濟繁榮的世代,竟讓年輕人失去對未來的信心,實在不勝唏噓。主政者,請重視帶薪親職假,為你我的未來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