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歲楊女士幾年前在租屋處浴室跌倒,痛苦呻吟,喊了一個多小時,鄰居外配才聽到她的呼救,緊急送醫診治,因大腿及髖關節骨折,必須緊急開刀。一聽到骨板醫材需要自費,她連忙搖頭,因為身上僅有四十多萬元,是過去廿、卅年來,省吃儉用、幫人洗碗,所存下的老本、棺材本。

楊女士是獨居老人,年輕時嫁人為妾,並未生兒育女,丈夫死亡後,她被趕出家門,獨自在外租屋,身體狀況還可以時,幫鄰近麵攤切菜、洗碗,藉此解決午餐、晚餐,每月僅實拿一萬多元,好不容易身上存了幾十萬,她說,「不能動這筆錢,不想死無葬身之地。」

台灣老年人口逐年增加,二○二六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而六十五歲以上貧窮人口(低收入戶人數)逐年增加,二○一一年二萬五二七七人,二○二二年則達到四萬五六七八人,幾乎翻倍,而沒有年金、存款、保險、房產的銀髮族愈來愈多,成為政府須面對的社會問題。

楊女士就是典型下流老人,沒有年金、保險、房產,跌倒後住院開刀,因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長期臥床,出院後被送至養護機構,這幾年來,早已用光存款,成為「四缺」下流老人。在社工協助下,申請社會局急難救助津貼,排隊等候兩三年,最近住進公立安養中心,遠房親戚偶爾前往探望,而楊女士總是哭著說「老歹命」、「活著只是受罪」。

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楊培珊說,經濟壓力沉重,許多年輕人都連自己都養不起,不管有無子女,中老年人應自立自強,盡早照顧好自己身體,如果沒有存款、年金、保險、房產,還失去健康,老、窮、孤獨、病痛纏身,這可是人世間最悲慘的場景。

楊培珊指出,政府應該適時檢討健保政策,只要挪出一點經費用於前端的健康促進,例如,鼓勵老年人參與社區活動、基層診所醫師固定在社區據點舉辦健康講座、社工協助打理居家環境,相信可促進弱勢老人健康。

部分醫院已將服務觸角延伸至社區,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人文室主任葉璧禎表示,該院收治無力支付醫療費的貧苦老人時,尋找院外資源協助醫療費用,社工還會陪同患者返家,整理居家環境,降低染病及跌倒風險。

八十歲陳老先生獨居已久,去年在家跌倒住院治療,但無法起身,雙手無力難使用筷子,僅可用手抓食物。社工探訪發現,他家裡相當髒亂,且桌上都是發霉食物。大林慈濟於是出動十幾名志工,花一整天打掃乾淨。

對貧苦老人困境,楊培珊提出三大解決方案,首先政府應籌畫全民長照保險,每個人每月繳納一點錢,就可獲得基本長照服務。再者,將部分健保預算用於前端健康促進,提高中年老人的健康認知。第三則是每個人都應為自己健康負責,不能以「窮」為理由,而放任身體敗壞,即使「四缺」,也應盡量做個健康老人。(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