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4📚
01.出生人數創新低
02.非法移工遍全台
03.共享雨傘有貓膩
04.逢甲大學心理假
05.公東高工天使到
06.私立高校冰河期
07.分發滿招開紅盤
08.開學缺工又缺車
09.行人交安有政綱
10.機車亡故十八歲
11.基隆捷運多乖張
12.高齡家庭CPI
13.雲林逆子奪三命
14.框架體制社工員
15.人均財富台超德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九月份的第一周(2023.09.04)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出生人數創新低」、「非法移工遍全台」、「共享雨傘有貓膩」、「逢甲大學心理假」、「公東高工天使到」、「私立高校冰河期」、「分發滿招開紅盤」、「開學缺工又缺車」、「行人交安有政綱」、「機車亡故十八歲」、「基隆捷運多乖張」、「高齡家庭CPI」、「雲林逆子奪三命」、「框架體制社工員」以及「人均財富台超德」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出生人數創新低」,內政部公布今年(2023年)七月份的戶口統計,出生人數為10,891人,約莫每4.1分鐘出生一個嬰兒,折合年粗出生率為5.48‰,再創新低,至於,就縣市別而言,粗出生率最高為連江縣千分之9.25,其次為彰化縣千分之7.85和桃園市千分之7.38,最低為基隆市千分之3.02,其次為嘉義市,再其次為苗栗縣,顯然,對於即將設置兒童事務處的基隆市政府來說,是否需要此一專責單位抑或釐清相關權責,還是有其商榷、議論之處;「非法移工遍全台」,根據移民署統計,2018年我國失聯移工有51,482人、觀光等脫逃的所謂非失聯移工有38,483,合計近9萬人,然而,截至今年五月底已經攀升到115,033人,逾期滯台的外來人口創歷史新高,非法移工更是遍布全台,顯然,從缺工到移工、從失聯移工到非失聯移工、從移工政策到勞動人權,以迄於從移工、換工、打工、逃工抑或黑工,對於由來已久的移工亂象,又豈止於不斷流竄的移工失聯,可以了得;「共享雨傘有貓膩」,因應於極端氣候所造成頻繁的急降暴雨,台北捷運公司將在全系統117站建置全台首創的共享雨傘,只是,對於『共享—雨傘—共享雨傘』的解讀意涵,是多重、複雜且深邃的,不應該限縮於從道德指稱的愛心傘到商品化之於租借服務的截然對峙,也就是說,針對從不動聲色之善行的『禮物關係』(gift relationship)到銀貨兩訖之租買的『對稱關係』(symmetry relationship),從而推動與時俱變的機制設計調整,連帶地,以北捷各個捷運站公共場域所推動的該項異業聯盟,更是應該是要回歸到從租買雨傘的『私領域』(private sphere),擴及到空共空間運用之『公共性』(publicness)的基本提問,換言之,共享的概念真義,就不僅止於像是飲品、口罩等實物販賣機的商品化、商機化或商品化,而是像是夾娃娃之類的爭議機台,又要如何守住公共場域之於公共利益、權益保障及其租金收入、營運商機的衡平關係;「逢甲大學心理假」,為了排解學生的心情重擔,逢甲大學修訂學生請假辦法,新增所謂的心理假,最快將於新學期正式上路,只不過,從請一天、二天到三天心理假為限的立論基礎,從單次到連續或積累的配套措施,以及從學生自身的個人動力到外部之系統動力的結構性協助,關乎到心理假之於另類公假、病假、事假抑或特別假的論述真意,頗值得嚴肅看待新生世代的心理健康維護;以及「公東高工天使到」,木工名校公東高工因為財務危機,而遭到教育部列為專案輔導學校,限期兩年內必須加以改善,校方決議出售約400坪宿舍土地償債,對此,一名退休科技業主管願以市價購地,並且無償提供校方續用,同時,也提供為期三年的資金助辦學,以成就該起的殊勝好緣,顯然,從捐錢出力到策略性合作,直指出來需要的將會是更多破壞性、創新性的共好思維。

其次,「私立高校冰河期」,112學年度大學分發入學放榜,在3萬7,797名登記考生中,錄取3萬6,338人,錄取率96.14%,只不過,從錄取率到缺額率、從錄取人數到缺額人數、從不挑好的學系到時勢偏好之學群、從選系不選校到擇校不挑系、從大一新生到大二以上的舊生、從私校冰河期到高校灰犀牛,台灣的高校發展危機,更要復歸於『大環境—制度—個體』的通盤性檢討,顯然,今日私校的下場,將會是公校的明日未來;「分發滿招開紅盤」,112學年分發入學業已放榜,即便是今年(2023年)考生回流,但是,最終仍有29校有缺額未招滿,相形之下,不含醫學大學在內的輔仁大學、中原大學、逢甲大學卻是成為少數滿招的私立學校,三校的招生率達100%,相迎於少子女化而來的少校歡樂但多校愁的荒謬景象,這也讓貼紅榜、放鞭炮、狂慶賀和投放廣告等情境,映照成為某種『後真相』的高教亂象;「開學缺工又缺車」,剩不到二周各級學校就要陸續開學,但卻也傳出北中南各地皆有學校的委外交通車流標,乃甚至於有學校乾脆直接取消校車服務,對此,遊覽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提議,開放讓66至68歲延齡駕駛開交通車,以解決缺工和缺車的接送難題,顯然,從駕駛年齡到車齡、從接送車到民間旅遊,以迄於從遊覽車司機到百工百業缺工,是要有通盤應對之必要;「行人交安有政綱」,交通部於行政院院會報告〈行人交通安全政策綱領〉,跨部會訂定短中長期的該項交安政策綱領,藉此宣示政府貫徹執行改善行人交通安全的決心,同時也揭示關於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設定將於2030年前降低30%之目標管理,長期則是朝向『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邁進,顯然,完備該項的願景藍圖,是要有包括立法、教育、工程、監理、執法、公共運輸,及其百廢待舉的結構性運作限制;以及「機車亡故十八歲」,因應於機車族死亡比例最高的族群是18歲,也就是說,剛拿到駕照的當年最嚴重,對此,交通部未來希望增加機車、汽車的考照困難度,並接受完整訓練,以確保交通安全,顯然,增加考照難度一事,自當是有知行如何合一的相關思索,況且還有偏屬於18歲集叢次文化的延伸性思考。

最後,「基隆捷運多乖張」,2017年縣市長選舉前一年,執政黨宣布基隆輕軌計畫,並且是地方零分攤,並稱將於2022年就會完工通車,只不過,從輕軌到基捷、從地方零分攤到中央多負擔、從借貸興建到營運還債、從土地開發到炒作房價,對於該項非六都捷運首例的基捷而言,是否有興建的必要性、效益性、代價性、破壞性,顯然,『捷運政治』才是癥結所在;「高齡家庭CPI」,主計總處決議自明年起(2024年)按年編列我國高齡家庭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以讓民眾了解到高齡家庭所要面對的物價壓力,事實上,以去年通膨最嚴重為例,全體家庭CPI年增率為2.95%,相形之下,高齡家庭CPI年增率卻飆破3%,高達3.12%,由此可見高齡家庭面對的物價壓力遠大於一般家庭;「雲林逆子奪三命」,雲林出現逆子縱火案,致使3家人疑似中毒休克喪命,顯然,從媒體報導到仿效行徑、從主流家庭到重組家庭、從金錢糾紛到情緒拉扯,以迄於從冰凍三尺到通報轉介,此一層出不窮的人倫悲劇,意指的是壓迫性結構的共輸結局;「框架體制社工員」,每年暑假期間密集的社會工作實習,這也讓所謂的實習成果發表,成為一項重要的通過性儀式,如此一來,是要有包括接受『框架』以了解依法行政和依法辦理的正當程序、認識『體制』以廓清環環相扣和層層堆疊的機制設計,以及透過個體的知情與知能、制度的設計運作和結構性環境限制,來面對自己的『脆弱』;以及「人均財富台超德」,首次由瑞士信貸和瑞銀聯合發布的〈全球財富年度報告〉,顯示出來去年(2022年)人均財富最高的國家依舊是瑞士,其人均財富達到68.5萬美元,美國排名第二,香港和澳大利亞緊隨其後,德國則是排在第16位,落後於法國、英國和台灣,法國約為31.2萬美元,台灣約為27.4萬美元,德國約為25.6萬美元,人均財富部分台灣一舉超越德國,只不過,從平均數到中位數、從社會移轉到階層深化,以迄於馬太效應的階層深化,直指出來台灣社會人均財富的量質,都有進一步商榷、議論之處。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臺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