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勞動部所公布的《初任人員薪資調查》,2024年大學畢業生的薪資狀況令人擔憂,這其中有半數大學畢業生的首份薪資未達到新台幣33,000元,而在這些畢業生中,約每五名中就有一名的起薪僅為當年度的最低工資27,470元,儘管與2023年的中位數30,000元相比的話,2024年的數據顯現出某種程度的有所改善,但是,初任薪資仍然偏低,更足以突顯高等教育的擴張並未能有效轉化為實質的經濟回報。

事實上,進一步的分析發現,2024年初任人員薪資中位數為33,000元,這其中大專畢業生的薪資同樣為33,000元,而研究所畢業生則為49,000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並未同步提升畢業生在勞動市場上的競爭力,反而加劇學用落差,許多畢業生所學與市場需求不符,導致薪資偏低,也反映出來教育投資的效益不足,像是國中畢業生的首份薪水中,有73.4%的人起薪為最低工資,然而,大學畢業生的比例也為19.7%,多少顯現高學歷並未必能帶來更高的薪資回饋;另外,性別薪資差距問題也是不容忽視、小覷,2024年女性初任人員的平均薪資為36,000元,僅為男性39,000元的91.3%,在製造業等行業中,性別的薪資差距更為明顯,達到10.4%,這些數據不僅直接投射勞動市場的性別不平等,還揭示在高等教育擴張背景下,性別角色與職業選擇之間的複雜關係。

誠然,造成當前大學畢業生薪資偏低的原因,係可從多個方面來加以分析,像是:(一)首先,高等教育的擴張並未能有效對接於勞動市場的職能需求,也就是說,隨著大學入學率的提高,畢業生的供給量固然有所增加,但是,嚴重的學用落差現象,致使許多畢業生所學專業與實際工作需求並不符合,造成進入職場後面臨到薪資過低的教育投資窘境;(二)再則,低薪問題的根源也可追溯至社會結構的整體性變遷,當前的勞動市場中,許多行業面臨激烈的競爭,為了降低固定成本,企業往往選擇壓低薪資的消耗性人才思維,這使得初任人員的薪資水平無法提升,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一種雪上加霜的加惡效應;(三)其次,臺灣的經濟結構中,傳統的製造業仍佔據重要地位,這些行業的薪資普遍較低,進一步拉低整體薪資水平;(四)此外,性別薪資差距的存在也與全社會有關,特別是在某些行業中,性別角色及其職業選擇仍然是受到傳統文化主義影響,致使女性在職場上面臨更多的限制,進而影響到同工不同酬、同值不同酬的薪資不公待遇。

冀此,諸如明定最低工資、平均工資水準、薪資透明機制、企業加薪抵稅、保障低端勞工、職能訓練計畫、工時改革措施等因應對策,實屬必要,畢竟,這其中糾結從作為銅牌的『學歷』、銀牌的『實力』、金牌的『人脈』,延展至王牌的『獨立思辨』,自當是有其回應於能耐尚待培力的『你對不起這份薪資?』及其欠缺制度性保障的『這份薪資對不起你?』之基本命題反思。總之,透過勞動部最新的《初任人員薪資調查》,我們看到了大學畢業生要面臨的薪資挑戰,這不僅是個人問題,更是整個低薪社會結構的縮影,也就是說,當前大學畢業生所面臨的薪資挑戰,乃是多方面因素交織的綜合性結果,這其中包括從高等教育的惡質擴張到與勞動市場脫節的結構性問題,再到性別薪資差距的壓迫性環境,這些交互因素共同影響著畢業生的職場表現和薪資水準,如此一來,產、官、學、研各方實有共同努力的精進空間,以促進社會公正和世代相融,從而實現更高水準的個人發展、職場環境、階層流動和社會進步。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