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專屬於18-21歲的青年1,200點文化成年禮金,將於六月六日開始領取使用,對此,文化部特別在啟動成年禮金儀式的這一天,於台北市立中山女高舉辦一場特別的畢業Party,藉此宣示文化幣的上路及其成年文化禮金制度的啟用意涵,這也使得擺盪於成年禮以及成年禮金之間的文化幣發放議論,宜有諸多有待商榷的深思之處。

首先,就其主管機關文化部的官方說詞指出,這項所謂文化幣的成年文化禮金,當可讓孩子們在其成長為大人的身分轉換過程中,能夠更加認同自己的文化,也就是說,藉由文化幣的發放兌現,一則是讓台灣可以跟得上歐洲腳步的文明化接軌,另外,則是給予年輕世代人生的第一筆資源,透過文化參與和文化體驗的創新模式,來作為邁入成年人之於通過性儀式的重要標記,而此一用文化參與以及文化幣消費的『轉大人』舉措,對於文化界、文化產業來說,更是一股振興文化產業的厚實力量,同時,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展現。

誠然,姑且先不去論斷上述的說詞,是否可以達到應有的說服效益,單就大前提的「文化認同」、小前提的「成年禮」到最後結論的「文化幣」,彼此之間三段式的邏輯串聯及其首尾貫通,便存有諸多的跳躍、斷落之處,畢竟,有限的禮金點數,所可能和可以催化出來的乘數效果,自然是有所商榷保留的,更遑論嫁接於單純的文化幣兌換舉措,背後又有那些需要配搭的文化認同變革建置,特別是從小童到大人之於文化社會化過程當中,應該要習得關乎到尊重多元和包容差異的文化內涵,這豈止於單純兌換消費的外顯行徑,便能夠一以概括的,此一忽略除了表相的物質範疇外,相與對應之內隱、默會的精神文明,又要如何在文化幣的消費行徑之際,而得以有所提升、轉化和超越。

冀此,主管機關如文化部之於文化的另類『微歧視』認知閉鎖,這才是該項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況且,從點數設計兌換到現金直接領取的人性誘因、從滿18歲的青年人到法定成年人的年齡界定、從禮金兌換到文化洗禮的消費了事、從單一世代到代際之間的相對性剝奪,以迄於文化幣背後所實的乃是滾動活水的底蘊涵養,在在說明:覬覦將文化成年禮窄化為成年禮金的該項通過性儀式,恐怕是有將複雜議題過於特定且單一需求化之嫌,況且還有層次更多、內涵更形深邃、複雜的文化認同旨趣,更待進行從禮金到兌換及其行動者與文化認同之貫通或落差的根本詰問;連帶地,處於跨種族和多樣族群的當代台灣多元文化,除卻該項文化幣的發放外,主管機關究竟還有那些創造性轉化的新猶作為?

總之,關於「成年禮金轉大人」的命題意旨,不應該淪為醜表功般的施政大內宣,而是扮演生命共同體連帶基礎的「文化」,要如何從規範神聖到工具世俗、從絕對單一到相對多元、從普遍共通性到特殊差異性、從主流我群到多樣他群、從政經資本到文化資本、從文化階序到文化脫節,藉此找出文化再現的創造性轉化契機。

復歸於生活世界的「文化」涵養,才是根本所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