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台灣血液基金會的資料統計顯示,近十年以來,國人的捐血率雖然是逐年的提高,但是,24歲以下的年輕世代,卻是首次出現捐血率、捐血人數兩者逐年下降的反轉趨向,並且在去年(2022年)雙雙創下了歷史的新低,這其中又以17至20歲的捐血人數,更是一舉跌破10萬人以下,如此一來,伴隨人口老化醫療用血量的逐年上升,粗估到2030年之際,台灣地區的血液供給恐將出現不敷使用的另類嚴重國安問題。

誠然,作為某種禮物關係(gift relationship)的捐血行為,本身即是綜融非對稱性、利他性、利己性以及社會共好性等等概念內涵,然而,如何與時俱進於讓捐血行徑,得以內化成為某種既存認知基模的心靈結構(mind structure),以此觀之,從短期應急以鼓勵踴躍捐血的問題解決導向,進一步地延展到任務中心取向抑或認知行為模塑的中長期布建,這也凸顯:從捐血動作的個體行徑,到推動捐血作為從眾集體意義的制度設計,以迄於因應超高齡社會醫療用血量恐增的人口老化大環境,那麼,不應該如此小覷該項年輕世代捐血率、捐血人數雙雙偏低的示警線索,而是中央政府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就其從衛福、教育、內政、國訪、經發等等人流資源,以找出可長且久的捐贈模式和配套策略。

事實上,該項的捐血行為,雖然是因為24歲以下的年輕人在其捐血率和捐血人數的兩相新低,但是,從年輕世代到中壯年族群,以迄於高齡長者而來之於賡續薪傳的捐血行為,何以會出現如此世代斷裂的銜接性危機,這才是思辨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如此一來,關乎到從對稱性到非對稱性、從賣血到捐血、從物質誘因到激勵因子、從衝動性捐血到常態性捐血、從年輕世代到中高齡族群、從健康自主管理到長期放縱自己,以迄於從道德性勸說到善因性行銷,要如何衝高捐血量和捐血率,這除了不再只是單一變數可以了得外,更為基進根本的提問,乃是:如何藉由血濃於水的捐贈行徑,以達到密不可分且相濡以沫的社會連帶互動(social solidarity),顯然,此一從願意關切一般陌生他者,還原回到到關心自己的身心健康,抑或延展到彼此共存、共好的其他利社會行為,除了逐漸業已緩減的捐血風氣外,究竟還有那些您、我共榮的集體行徑,可以投射出彼此未來的願景藍圖?

好一個年輕世代偏低的捐血行為,但是,背後所糾結集體意涵的整體性社會事實,此一從利他、利己到利社會的貫通與落差,這才是當代台灣地區之於社會整合如何可能,及其社會秩序如何有效運作的必要性詰問。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