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署統計,疫情期間國人就醫變化,二○二○年、二○二一年的醫療院所整體就醫件數明顯下降,基層診所影響最大,光是去年降幅就達百分之十九點五,並以耳鼻喉科減少最多;醫院則是以小兒科就診間數衰退最多,去年衰退高達百分之廿九點九。

健保署統計,疫情爆發前,二○一九年就醫總件數為三億九千多萬件,疫情後,二○二○年就醫件數降至三億六千多萬件,二○二一年更降至三億三千多萬件,其中基層診所降幅最大,診所降幅最多的科別,依序為耳鼻喉科、小兒科、胸腔內科;醫院就醫量減少的三大科別,分別為小兒科、復健科、耳鼻喉科。

不過,疫情期間仍有逆勢成長科別,診所就醫量成長的科別,為內分泌科、精神科、心臟血管內科,其中精神科增加趨勢最明顯;醫院就醫量增加的科別,為風濕免疫科、心臟血管內科、腎臟內科。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劉林義分析,就醫量減少有二大因素,一是去年三級警戒,醫院嚴格管制,造成民眾就醫不便或擔心就醫時染疫而不願就醫,二為疫情期間人人戴口罩,降低感冒、氣喘等上呼吸道感染,幼童腸病毒患者也降低,民眾無就醫需求。

基層診所小兒科、耳鼻喉科大幅減少,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這二科別的診所患者,大多是兒童,疫情期間兒童外出機率大減,加上國人落實戴口罩及洗手措施,兒童更不例外,上呼吸道感染疾病銳減;復健科患者需長時間復健,也因為需前往醫院,憂心染疫而作罷。其餘就醫人數上升的科別,因可能會影響生命,患者有必須回診的需求。

精神科在疫情期間人數明顯增加,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楊聰財表示,據他臨床觀察,疫情讓民眾感受到經濟壓力的比率增加約三成,進而引發失眠、焦慮、憂鬱、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不敢到大醫院求診憂心染疫,反而是到臨近的診所就醫,也讓精神科診所在疫情期間就醫量成長。(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