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則副刊的小品文章,背後的深遠意涵,卻是頗值得玩味、反思。

話說:旅居北歐的台籍女子,因為婚後居住挪威之故,而讓關於捐血的認知、行為,產生創造性的轉化改變,也就是說,從過去般單純捲袖助人的自願性捐血,轉成為某種的制度性善行,並且賦予更多文明化的進步內涵,畢竟,諸如從缺血、賣血到捐血,抑或是從羊群效應的從眾行為到寒暑假特定季時節的血庫不足,已經是您、我成長過程裡的一項集體記憶,這也讓缺血而來的血庫存量不足和感動行銷,皆成為某種季節轉換的必要性通過性儀式,如此一來,挪威政府對於該項捐血行為予於法制化的立法作為,便有其從自願到半情願、從主動捐血到被動通知、從認知作為到標準流程、從非對稱關係到對稱關係、從個體行徑到制度設計以迄於從符合捐血標準到健康自主管理等等回應於社會變遷的一項顛覆性創新。

基本上,雖然是標舉『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觀念充權,只不過,多少還是會因為個人的生理狀況、可及或可近的捐血環境以及捐血助人的情境氛圍,而讓台灣社會的捐血行徑,限縮於個別、季節、零散、隨興、激情、動機等等不同的概念內涵,如此一來,當缺血情形已經轉換成為某種的如常現象,那麼,該項兼具集體意涵的整體捐血社會事實,便有加以深究之必要,畢竟,相較於出錢或出力的簡易布施,從起心動念到付諸行動以迄於殊勝圓滿的完成捐血,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失序和失控,也讓捐血的個人作為,無法有效提升到互為主體且社會連帶的群體現象,更遑論於整體布建的機制設計,就此而言,挪威政府的立法舉措,除卻是將私領域的捐血行為擴及到社會領域的公共治理外,更因為祭出捐血人於上班時段捐血的薪資照算,這也讓威挪威的奧斯陸血庫銀行,從而建立起合格捐血人資料名冊的大數據資料庫,也就是說,只要是沒有生病、出國等其他不可捐的因素,每三個月都會定期發訊息,請登記的捐血人報到捐血,藉此充分掌握+/-A、B、O、AB血型的最低庫存量,這也讓從「個體範疇」的捐血、輸血,相應於「制度範疇」的捐血特休法制化及其對於人口組成的「大環境範疇」,有效廓清捐血行為的可能迷亂情形,並且出現結構性的重大解套。

誠然,『血液』作為某種珍貴的禮物關係(gift relationship),特別是相應於受之於父母的身體髮膚,更是讓台灣社會的捐血、血荒困境,陷入於殘補、枝微、道德和感性的諸多運作限制,如此一來,攸關到捐血視為某種從眾行為或集體運作的應變措施,諸如是將血液提升為某種殊價的財貨(product)、降低交易成本的捐血代價(price)、擴充捐血管道的通路(place)以及有所權變的捐血促銷手法(promote),在在說明實有其必要讓單純的捐血行徑,有其回應於從「抽象層次」的理念、政策,到「工具層次」的行政、服務輸送,並且嫁接於依法行政和依法辦理的「立法層次」,從而帶動一項寂靜的社會變革運動(silent social movement)。

最後,社會福利一詞談及到固然是透過集體力量以滿足基本需求和規避可能的人身風險,但是,相關聯的制度設計,還是從個體主義出發,就此而言,如何將『社會福利』轉換成為某種內在連結的『因果福利』,那麼,捐血行為的創造性轉化工程,是有嚴肅看待之必要,尤其是身處於脫序、迷亂且欠缺相同過去的台灣一地,如何鑲嵌於從『相同的過去』、『雷同的捐血行為』到『共同的未來』,藉此找出新的社會連帶情感?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