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每逢端午佳節隨之而來的是四溢的粽香,許多幼兒園和學校也會順勢安排包粽子活動,以增進孩子們對傳統華人文化的認識,然而,最近一位母親在社交平台上發表一則文章引起廣泛共鳴,這是因為,她的女兒所就讀的幼兒園,要求家長為包粽子活動準備洗好的粽葉和內餡,並且需在家中進行練習,這位母親表達出她的無奈和不滿,認為這樣的要求對於雙薪家庭及其多重角色扮演的她來說,無疑會增加許多負擔,這位母親的卑微發言引起網友共鳴,紛紛表示這樣的活動讓家長感到壓力重重,甚至有網友提到不如直接購買成品粽子,以減少家長的負擔。冀此,該種情況反映出來的乃是,當代家庭在面對傳統文化活動時所遭遇的文化傳承困境,特別是在雙薪家庭普遍化的社會性情境氛圍底下,家長的時間和精力早已受到極大限制,而更顯手足無措。
誠然,端午節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傳統節日之一,其核心活動之一的「包粽子」,不僅承載先人智慧與習俗,更是家庭與群體凝聚力的象徵,這其中包括:首先,包粽子作為端午節的一項重要傳統習俗,背後含蘊的是深厚的文化意義,只是,端午節固然係為了紀念古人屈原而來的一項文化遺業活動,但是,隨著時空環境的社會變遷,許多家庭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尤其是雙薪家庭的普遍化,也讓家長要如何在其家庭私領域與工作公共領域之間的張力拉扯,取得某種的比例衡平,如此一來,藉由一次性的包粽子通過性儀式,以反思大江大海的各項文化價值及其歷史意涵,這部分又要如何落實於尋常家庭生活或社會運作的經驗傳承上,就此而言,無論是創造性轉化抑或顛覆性作法,皆有其回應於時勢環境變遷之可欲和可為的文化社會學反思。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直指,包粽子的這項傳統習俗在現代社會,已經演變為一種文化傳承的象徵性活動,對此,如何融入於社會生活並內化成為一項文化教育,這一點頗有進行文化性新構之必要。
事實上,在當今的勞動社會裡,有越來越多的家庭不得不選擇雙薪模式以謀求基本溫飽,如此一來,工作繁忙的父母,回家後往往已是精疲力竭到難以料理如常的家務照顧工作,這也使得在面對學校的各種活動時,經常會有身感無力應對的無奈之憾,就此而言,若果幼兒園安排包粽子的應景活動是一項生活教育,那麼,學校老師與家庭父母所相乘角色互搭的另類共親職教育,實有進行新角色組合之必要,特別是包括食材、粽葉及其事先練習等前置作業,更有時空錯亂之虞,畢竟,祖父母輩的經驗傳承或許早已斷裂、流失,更遑論身處於工商社會裡自行包粽子的不切實際。准此,幼兒父母的情緒爆炸實乃是能力問題和環境限制的壓力轉嫁、投射;連帶地,如何將不同節慶的典章儀軌,從家庭為先以轉銜成為社會性支持的一項文化活動調適,這部分宜有思索蛻變革新對策之必要,像是由學校提供材料,讓親子在校園進行包粽子活動,以體驗傳統文化樂趣,抑或提供故事分享、影片播放、角色扮演的靈活多元選擇,甚至像是從粽子、香包、子午水、立蛋到龍舟等思古幽情的替代方案,藉此傳達文化傳承的核心精神,以此觀之,唯有透過多元化、包容性及創新性的活動設計,才能讓包粽子活動真正發揮其教育意義,並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點,換言之,端午節已然不僅是一個節日,更是用以反思我們究竟是如何看待文化、生活與社會變遷的一項重要契機。
總之,端午節的包粽子活動是文化傳承的體現,更是家庭與學校攜手合作的重要途徑,然而,在現代社會中,雙薪家庭的普遍化使得這些活動面臨到諸多挑戰,因此,實屬必要推動調整活動內容、鼓勵家庭參與、提供靈活選擇、加強食安教育和促進共親職教育等權變措施,從而解決家庭動力不足、社會動力不夠和文化動力羸弱等全社會的文化薪傳失調議題,以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傳統文化,進而在家庭和學校之間建立起更為緊密的協力照顧關係。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體貼 成為心跳的節拍
讓文化不再是獨白
而是我們彼此的協奏
我
為自己留一席安靜
聽見內心的節奏
不被時間追趕
不讓他人的期待成為枷鎖
您
我為您點一盞柔光
看見您眼底的疲憊
讓困難待在語言之外
在一聲「沒關係」中獲得溫暖
大地
我為土地守護季節的禮物
當粽葉柔軟地彎曲
糯米在指尖翻滾
每一粒都盛載著自然的恩典
歴史·神
我低首於千年波濤的悲歌
聆聽屈原的幽思
今朝以行動回應那份深沉
以信仰為線 編織今昔對話
在這張體貼的網絡裡
孩子的驚呼 父母的釋然 長者的微笑
成為彼此駐足扶持的美麗風景
文化不是我們「要做什麼」
而是我們「如何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