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雖說只是一項官方例行的內政資料統計,不過,背後所隱含的結構性意義,實有進一步商榷之處。

話說:根據內政部的統計月報資料顯示,今年(2022年)上半年的死亡人數超過10萬人,年增幅度約為9%,而此一超額增加的死亡人數,也同步反映在建物的繼承移轉棟數上,對此,共計有3.2萬棟建物完成繼承移轉,年增率為11%,這也創下了歷史新高,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若果人口持續的老化以及疫情造成死亡人數的增加,那麼,預估下半年的建物繼承移轉比率,依舊還是會居高不下,顯然,此一偏屬於私領域的個別行徑,卻是有其加總而來所關涉到集體意涵的整體社會事實考察,這是因為:

首先,死亡人數的增減,扣除不可抗拒的自然或人為力量,這本係屬於一項社會變遷的客觀指標,藉以回應於流行病學、公共衛生、醫療布建和階層化效應的諸多考察,如此一來,相較於往年同期的死亡情形,今年逼近一成的死亡人數年增率,是否合理及其如何有效的超前防制,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換言之,倘若,人口老化是一項不可逆的相對成熟推力,那麼,扣除自然死亡因子外,又有那些人為因素,以讓死亡人數的超額增加呈現出來有待深究的大數據勘查,如此一來,針對性別、年齡、婚姻關係、家庭結構、社會支持、人文區位等背景屬性,以進行該項高額死亡的「死亡圖像」解構、探究,這才是根本之道。

冀此,建物的繼承移轉,雖然已經是一件關乎到生不如死的不爭事實現象,但是,針對繼承移轉的持續攀高甚或是有些偏高,所謂世代移轉的財富繼承議題,便有嚴肅看待之必要,畢竟,疫情的加惡因子,已然一舉打翻長者對於己身平均餘命的樂觀期待,致使,措手不及於應有的生死計畫和遺產分配,如此一來,未辦理繼承不動產的持續增加,自然是一項預期之中的發展後果,只不過,這也突顯出來基於資產配置和節稅效果的整體性考量,如何就其生前的贈與移轉及其死後的繼承移轉,以讓兩者之間得以取得某種最適性的財富資源配置,著實考驗一干人等(stakeholders)的脆弱人性、家族情感和利益共好,畢竟,侷限於東方靈魂的差序格局,像是養兒防老、財產繼承、兩性平權等等社會變遷觀念,要如何有其推動於事前防制性質的照顧、繼承計劃,而非是事後防治的人性拉扯,誠然,繼承最難以解決的還是人的問題,更遑論於最近距離的仇家是親人,以及最為不堪的情緒對待或拉扯,經常又是最是親近的家人?

最後,如何將私性社會的財富移轉或遺產分配,多些利益眾生的財布施,藉此臻至非對稱關係之有情眾生的更多殊勝,這也是一項公共性旨趣的公民社會課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