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在職專班開辦逾廿年來被視為大學的小金庫,在學人數至今膨脹逾五點三萬人,也讓在職碩專班被外界戲稱是學位量販店。教授評析,政治人物求學歷充面子、民眾盼靠學位升遷加薪,學校從中收取學雜費,形成盤根錯節的共生結構,特殊背景導致碩士在職專班很難不變質,也讓外界對專班與碩論的價值愈來愈存疑。

教育部於廿年前開始推動在職專班,出於加薪、升等需要,加上國人對高學歷的迷思,在職碩專班從開辦之初的二二五人,一路逐年攀升膨脹,根據教育部統計,公私立學校在職碩專班一○七學年正式學籍在學生,已達五萬二四四三人,一一○學年更達五萬三一七四人。

台師大教授徐國能說,民眾需要學位助職場升遷、政治人物則需要學歷充面子,部分私校則藉此賺錢,學校和特殊身份學生間形成共生結構,也讓在職碩專班課堂「標準」確實有別於一般碩士班,有些專班學生甚至要求老師不要太嚴苛,讓部分老師也不願意上在職專班課程,如此一來結構很難不變質,也導致外界對專班與碩論價值愈來愈存疑。

一名私立大學校長坦言,在職碩專班如EMBA等,學制本身沒有問題,但國內常見的狀況是因專班生組成特殊,多是社會人士,既然本業不在讀書,教授自然對待專班生不若一般生嚴格。

該名校長談到,既然學校要授予學位,對論文、教學品質都應做好基本要求,九成的責任在於指導教授能否把關,否則在職專班的信譽只會更不值錢。

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則說,在職人士願花時間進修本來是好事,如今碰到政治人物後便走調,在職碩專班被扭成輕鬆獲取學位的管道,甚至演變成學官互利,實在不是在職專班當初設置的本意。由於大學學術自主無法以法律嚴加約束,但教授放水仍要給予譴責,學校也要約束教授行為,才不會讓專班的性質愈走愈偏。(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2.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