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針對疫情所造成對於學生受教權益的衝擊影響,教育部開放大專院校可以全面遠距教學直到本學期的期末為止,相形之下,確診人數比大學生還要多的小學生,卻是只能有暫停三天的實體上課,此一教育端的防疫政策,究竟糾結那些值得深究的貓膩?

基本上,該起落差頗大的應變作為,實則對應於的是從義務教育到高教學生、從年輕世代到高齡幼童等等各自所嫁接生態環境、問題需求、資源盤點及其處遇計畫的分殊思考,就此而言,固然不同世代的疫苗接種率,隱含的是機率不一的確診風險,但是,係為意願問題、能力問題或結構性限制等等歸因事由之探究及其配套措施,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這是因為:以染疫最為嚴重之學生族群的國小學童來說,小學生整體施打疫苗的比率大約只有2%,但是,考量到一旦啟動居家隔離的話,必須要有家長陪同在家裡,因此,不願意硬性規定小學生採取遠距教學,再加上兒童疫苗的研發困境和施打兩難,致使對於兒童確診染疫的防治對策,總有左支右絀的窘困難為之處,換言之,學童的染疫確診情事,牽動到的是父母看管、防疫照顧假、經濟安全之個人動力、家庭動力、職場動力,乃至於社會動力的整體性思考。

至於,對於大學生或新生世代來說,從教室的實體上課轉成為遠距的線上聽講,主要的用意是為了避免來回奔波所可能造成的群聚感染,就此而言,如何善盡己身的健康自主管理,而非是到處走動所產生的各種迷亂失序行徑;連帶地,無症狀或輕症狀所產生的認知失調、認知缺陷或認知閉鎖,也讓這一群大學生、工讀生、工作人口等年輕世代,成為關鍵的傳播鏈,至於,隨緣不變的自主學習,早已因為不變隨緣的線上聽課,而遁逃於虛空的自性生活當中,這也讓從疫情到後疫情的心理健康或心靈危機,將會是一項極為重要的社會性復原功課。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心理作戰所產生的認知重組,相當程度上,也施用於疫情接種的心理捷徑上,比如說:反正遲早會感染的『不必篩』、認定頂多是無傷大雅之無症狀或輕微症狀的『不用篩』、快篩陽性後要被加以列管的『不想篩』,以及PCR確診後諸如居隔生活或班表調動的『不去篩』等共生共存認知基模,如此一來,施打疫苗比率偏低的學童,因為涉及到照顧議題,而被迫身處於在更大風險的校園感染環境;至於,高齡長者畏懼施打的併發症或是無法接種的身心狀況,也讓老人成為確診致死的高危險人口族群;此外,勞動階段的工作人口,則是因為社交互動的接觸頻率,已讓新生世代不知覺地淪為感染與傳染的破口管道,只是,從學童、長者到年輕世代,不同世代背後共通的聚焦之處,還是要復歸相應於社會變遷加諸「家庭」之量能與能量的拉扯影響,也就是說,除了國家機器的法定責任外,親屬家人的照顧情事,如何得以安然渡過這一波的疫情風暴。

好一個「自主管理」、「自主應變」、「自主處置」的「自己照顧好自己」。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