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公園、校園近年掀起特色遊具風潮,縣市長拚政績,從北到南搶蓋特色遊戲場;但學者與民間團體觀察,傳統的塑膠罐頭遊具逐漸退場,取而代之的「特色」遊具也日益罐頭化,出現「罐頭遊具二點○」現象。

「很多人都發現了,各地公園的遊具越來越像。」推動特色遊戲場的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理事長張雅琳說,早年的塑膠罐頭遊具都是滑梯、單槓、搖搖馬幾件式的組合,經倡議後,逐漸引進國外共融式或較有特色的遊具,一開始很受親子歡迎,但很快地,這些鳥巢式鞦韆、鐵架爬梯、滑行小丘等遊具,從北到南又長得大同小異,成了另一種「罐頭」。

除了新式遊具,特公盟幾年前在台北倡議保留早年的磨石子滑梯,結果又吹起一陣磨石子滑梯風潮,本來沒有的地方不斷複製、貼上、加寬、加長,「磨石子滑梯是好玩的,但每座公園滑梯都長一樣,就不夠有趣了。」

「為什麼每座共融公園遊戲場都要有鳥巢式鞦韆?」張雅琳說,有人想要盪得高,要有單片式鞦韆,也有行動不便的孩子需要鳥巢式鞦韆,單純享受盪來盪去的樂趣,共融公園強調讓不同族群的需求,在同一個空間獲得滿足,特色遊具罐頭化的結果就是每個人都可以玩,最後可能就是每個人都覺得不好玩。

嘉義大學幼教系教授楊淑朱觀察,近年全台掀起復古磨石子滑梯風潮,但只顧長度、坡度,忽略安全,有些甚至做得太大,本來是為了容納較多孩子一起玩,最後卻成了彈珠台,往下滑時,大家撞來撞去,非常危險。

「共融、特色遊具的理想早已變調,幾乎都從廠商目錄挑出來的。」景觀學會執行長許晉誌指出,現在的特色遊具採購價都比傳統塑膠罐頭遊具貴好多倍,各地都長一樣,有何特色可言?最理想的特色遊具是由孩子、家長、老師等焦點團體參與討論設計,因地制宜選擇材料製作,以場域的概念,融入在地地形、景觀設計,不是砍樹清場擺放遊戲場,但政府的遊具法規扼殺可能性。

許晉誌說,CNS國家標準明訂攀爬架、滑梯、鞦韆等十五項公共兒童遊具的設置標準,這也是兩年多來驗收新遊具的唯一標準,超出這十五項的新式遊具,或高度、長度略為超出標準,不是被判不合格,就是沒有檢驗依據而不敢驗,造成現在還有很多遊具無法開放。對主管機關來說,選用多元、新穎遊具反而橫生枝節,乾脆用廠商目錄罐頭遊具好過關,是造成這波罐頭遊具二點○的主因。(時事新聞來源:聯合新聞網,202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