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怡慧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根據國際特赦組織的紀錄統計,2020年全球有483起死刑執行,遍布於18個國家,相較於2019年的657起,整體的處決人數已經下降26%,這是至少10年以來,國際特赦組織紀錄中的最低處決人數,這其中,處決執行數量由多至少,分別為中國、伊朗、埃及、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而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108個國家完全廢除死刑(世界多數國家)、144個國家在法律或實務,實質上,已經是廢除死刑。臺灣部分,則是截至去年(2021年)最高法院判死刑定讞、法務部執行死刑案件,首度創下「雙掛零」的紀錄,形同是邁向所謂的「實質廢死」時代,事實上,最高法院「不輕易」讓死刑案件定讞,業已成為某種的趨勢,近五年下來的死刑定讞只有三件,去年的死刑定讞案件掛零,從死刑逆轉變無期徒刑確定則只有三件。

面對廢死與否,臺灣至今仍舊是爭議不斷,反對廢死一方的主要觀點為「罪大惡極的人不應該再留在世上,以免再次禍害社會。」,因此,反對廢死者選擇支持處以死刑的最直接方式,這不僅是讓禍害的始作俑者立刻消失、杜絕後患,同時,也免除社會大眾對於肇惡的恐懼;至於,支持廢死的主要觀點則是「直接將死刑犯槍決,並不能消除恐慌伴隨而來的不安全感。」,於是,支持廢死的人,傾向於選擇梳理犯罪者的成長背景,試著從社會結構中理解犯罪的成因、經過,找出事發的源頭,而非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迅速解決人們認知中的社會問題。

以此觀之,廢死與否,實際上,僅是在「技微末」的方向上不斷爭論,而非是就其「道為本」的源頭,以深究了解引發犯罪的動機究竟為何?廢除死刑真的能夠達到「可教化」的實質目的?不廢死又真的能降低殺人事件的發生?冀此,藉由「解決什麼人—什麼問題—解決程度—可能衍生的衝擊影響」的命題意旨,才是回應「可教化」之配套措施的必要性發想;再則,透過「個體─制度─大環境」來回溯與反思,引發殺人事件背後的歷史脈絡及其環境因子。

從相關的數據分析,藉此就其異中求同和同中求異的衡平關係,以找出其中能夠改變與調整的因子,以作為政策、法令的參酌;並且透過目前受刑人的矯治處遇,找出合適的教化方式,或是參考廢死國家的配套作為,以規劃合宜風土民情和典章制度的執法措施,這才是應有的處置目標,而非只是一昧的分化彼此。總之,不論支持廢死與否,人民訴求的是希望能夠有個安居樂業、安身立命的生活願景,身為最終父母的國家,更應善盡本份、責任,懂得團結人心和塑造齊心齊力的社會連帶,藉此創建共好的家園,達到人民心中的烏托邦。

參考資料來源
晴天-順民老師/關於小燈泡事件及其死刑議題的延伸性思考

關於小燈泡事件及其死刑議題的延伸性思考

聯合新聞網
https://udn.com/news/story/122679/6094257

國際特赦組織-全球數據
https://www.amnesty.tw/news/3721

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8189

BBC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4027913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44549098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9131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