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恬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幸福是什麼?「幸福不是情歌,不是唱完就算了,不是一堂課。有時有不停的眼淚,有你想不到的苦澀…。」,流行歌曲《幸福不是情歌》以淺白歌詞哼唱幸福,話說今年(2022年)3月20日聯合國結合蓋洛普世界調查,以輿論研究的民意測驗方式,就各國家或地區的數千名受訪者,對各設定面相評分的計算結果,發布2022年《世界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全球幸福指數的排行榜,意料中的是,前5名由以豐沃福利著名的芬蘭、丹麥、冰島、瑞士、荷蘭包辦,令人訝異的則為台灣雖只排名第26,卻躍居東亞第一,勝過日本(第54),也贏了新加坡(第27)、韓國(第59)、香港(第81)。一種幸福,各自表述,這樣的排名對應於內心,油然升起的是與有榮焉的認同?抑或麻木無感的弔詭疑惑?會說話的數字,卻道不出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之下,人心不一的殊異答案。

聯合國採用的蓋洛普世界調查,以人均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預期壽命、社會自由度、社會援助、對政府信任度等指標作為評量幸福的分數,對應於國內,行政院主計處發佈截至去年10月的福祉衡量指標統計,國人平均餘命已達81.3歲;《經濟學人》今年2月也將台灣民主指數納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去年底的公益責信協會調查國人年度捐款高達1,026億元,然而,官方統計得出量化的健康長壽、民主自由、互助互愛,卻解決不了百姓迫於現實柴米油鹽而焦慮恐慌,所衍生的集體憂鬱。

主計處的福祉衡量指標統計中,他殺標準化死亡率的人口率統計上,從0.5人(每10萬人之中)增為0.7人,家庭暴力被害人口率則從440人(每10萬人之中)增為485人,安全感則從89.6%降為86.9%,即使去年底發布國內人均GDP已超過3萬美元,更預測今年將逾3萬5000美元,看到的「偽幸福」,是似乎已達與歐美多國並列已開發國家的標準,甚至進逼韓國、擠下西班牙,躋身全球人均GDP第10名;看不到的「真幸福」,則是在基本工資微小漲幅與通貨持續膨脹之間往來擺盪,其所引發的物價上漲和荷包縮水帶來的痛楚,已然是痛苦不堪,更遑論空污與肺癌、薪資與房價、物質生活與精神文明等變數,所帶來永無止境的相互追逐。

真偽幸福感的落差,映照出來社會福利從理念、政策、立法、行政至服務輸送的整體制度設計,未能適用於公民體質,及其與環境生態也未能相互契合,導致個體(蘋果)、制度(木桶)、大環境(製造商),並未有效地相互配搭,進而發酵出甘醇和諧的內外動力,因而形成了官方「自嗨」、庶民「無感」的兩樣心情。值此,國家機器的心理運作捷徑,與血肉百姓對於真實生活的認知基模,兩造能否同頻共振以譜出和鳴的樂章,抑或是牽制於選票政治、政黨輪替等結構性因素,所交織成的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今年又適逢選舉年,政見支票人人可開,只盼能夠允諾兌現、永續德政。

英國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說:「創造你能創造的所有幸福;去除所有你能去除的痛苦」,另提出政府應致力於增進安全、生存、富足與平等四個目標,並致力達到「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幸福的定義,可能主觀或許客觀,可以感性也能理性;幸福的感受,是趨樂避苦、是對信仰的虔誠,或生活風格的忠誠;幸福的價值,大至有車房擁美嬌娘,小至寒冬夜裡的一碗熱湯;追求幸福的方式,是積極的加法也好,保守的減法也罷,不追尋標準答案與名次排行,方為了是悟幸福真諦的應有態度。

流行歌曲《幸福不是情歌》裡的歌詞唱到:「幸福不是情歌,不是偶爾來作客,無法被預測,它很真實的,溫暖你每個時刻。」,緊繃的拳頭是掌握不了幸福,鬆開的雙手則是用以開展創造幸福的能力,幸福就在每個當下,只有不執相的幸福,方能擁有真正的自在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