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佾正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2022年的奧斯卡事件,於網絡平台上可以看到諸如「Will好Man」、「這巴掌打得好」、「Will的護妻之掌」、「真男人才敢打啦」等言論,暫且撇除法律的肇責歸屬,此一霸凌現象的從眾趨勢,當可窺見到以父權框架作為思想基模的價值觀,仍受到大眾的擁戴,進而,在此社會風氣底下,作為一個男性角色的存在,是否會被期待作出特定的「合理」選擇,藉此符合「正確」的行為,顯然,這部分仍然有待進一步的深究討論。

首先,根據性別角色理論反映社會性別的觀點來看,「為了展現自己是男孩或男人、女孩或女人,而刻意說的話與做的事」,父母多會讚賞孩童進行適性的行為、懲處孩童進行不適性的舉動,如此一來,孩童為了得到父母的讚賞,會觀察、模仿同性別的他人,特別是在校園中,男童會被鼓勵從事數理及運動的活動,他們會發現,那些擅長運動、數理的男同學較受他人青睞;若愛好文學或鋼琴,便會被視為不夠陽剛。因此,男童在其成長過程中,逐漸被要求只做「男性應該做的事情」。由於男女各自被賦予不同的社會期待,孩童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會透過觀察、模仿同性他人的行為,藉此建立起他或她的性別認同。

再則,父權社會鼓勵男性服從傳統的霸權男子氣概,必須擁有領導力、強悍、陽剛等特質,倘若不符合的話,男性便會飽受壓力,稱之為「性別角色壓力」。男、女兩性皆會在工作場所或家庭中感受到各自的性別角色壓力,不同的是,當同樣都是出現不符合性別角色期待的情況時,男性所受到的懲處往往比女性更為嚴峻。在父權社會中,男性把擁有「傳統霸權男子氣概」、「成為真男性」奉為圭臬,在成長的過程中付出的代價與受到的壓力,也構成某種的性別角色壓力,並且影響男性的身心理健康;連帶地,受到性別角色壓力影響,男性也比較擁有情緒控制、憂鬱症、酗酒、自殺、親密關係障礙、暴力、犯罪等身心、人際問題。

最後,隨著女性主義及男性研究的興起,社會性別已逐漸取代生理性別觀點,認為性別氣質並非是完全來自於生理性別,男女的性別氣質,係經由後天社會因素的影響所形塑,進而成為男女發展、表現差異的主要原因,男女兩性雖有著性別差異,但是,生理差異不該是成為社會性別與性別角色的構成因素。誠然,Will Smith的這一掌是否能被歸因為性別壓力所致,這仍是有待商榷,只不過,當大眾讓這個問題的討論,被窄化成為「男人間的問題」,並且認為或認同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問題,是可以用拳頭來解決時,這何嘗不是一種父權崇拜的發酵?尤有進者,當你進一步以「護老婆」來合理化暴力,更該好好思考,如何排列您個人與背後的父權價值觀,彼此之間所可能糾結的從屬關係和主體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