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桃園市愛力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9595520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顯示,近年來,臺灣地區家庭暴力情事出現逐年增長的加惡趨向,像是從2021年家暴相對人之114,647人和未成年相對人3,249人(占2.83%)、2022年家暴相對人之118,531人和未成年相對人3,552人(占3.0%)、2023年家暴相對人之126,851人和未成年相對人3,734人(占2.94%)、2024年家暴相對人之132,792人和未成年相對人4,329人(占3.26%)家庭暴力通報人數逐年上升,尤其是未成年人對尊親屬(如父母、祖父母)施暴的情形有顯著增加,這一現象不僅揭示家庭暴力的多樣性與嚴重性,更凸顯社會文化及家庭教育中的深層問題,而值得加以進一步的深究,畢竟,這類案件的增長,不僅直接挑戰傳統的家庭倫理,更引發對於未成年人成長環境及教育體制的深刻反思。
誠然,關乎到家庭暴力的通報人數、施暴樣態、被害人身分類別、加害人關係屬性,直指出來家暴問題的多面性、嚴重性、深邃性、歷程拉扯性,當比想像中來得糾結、複雜,這其中尤其是卑親屬對尊親屬的施暴案件中,未成年子女成為家暴一方比例得逐年上升,更有社會性關注之迫切性,畢竟,扣緊家暴行為及其社會環境的關懷意旨,未成年施暴者的行為經常會與他們所身處的家庭環境密切相關,在高衝突家庭氛圍長大的未成年人,因為直接、間接、短期、中長期、顯性、隱性等目睹父母間的暴衝或暴力相對行為,導致兒少面對衝突時,也會選擇以暴力作為解決方式,甚或形塑高衝突家庭的暴力循環和直覺的暴力慣性反應;其次,社會文化因素也起重要的影響作用,特別是傳統文化對於暴力的容忍度較高,尤其是在家庭內部的衝突中,暴力行為被視是用以快速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此外,全社會對於未成年心性暴衝的烙印標籤化,更使得許多家庭在面對家庭動力問題時,逕自選擇的求全隱忍,而不是尋求專業協助,如此一來,更會加劇家暴議題的處理難度;最後,心理因素同樣也是不可忽視和小覷,畢竟,許多未成年施暴者,可能伴隨注意力不足或情緒失控等身心疾患,這些問題往往源自他們在家庭中所遭受的各種逆境創傷,致使,一旦要面對家庭矛盾時,就只能選擇以暴力方式,作為發洩不滿情緒途徑。
至於,相對應的各項改善對策,包括:(一)加強家庭教育素養:為了有效減少家暴事件的發生,尤須加強涵蓋態度、技巧和知能等家庭教育素養,這部分實有其從教育端以擴及到社福、心理、醫療、勞動、警政、司法所直指「一主責—多協力」的跨專業網絡合作,誠然,經常都是當了父母之後,才會用加快的速度,去追趕落後的共親職角色扮演進度,就此而言,如何有助益於親子關係、家庭諮詢、行為管理、情緒需求、理情教育、心理健康、效能提升、衝突解決、輔導措施等外部資源,得以內部化於不同家庭組運作的動態性陪伴和培力,便成為諸多變革工程的標地所在;(二)建構社會支持系統:全社會應該提供像是專門熱線、輔導機構或支持小組等求助管道,來讓不同風險等級的家庭,面臨困難時能夠獲得及時協助,特別是避免受害者能夠在不受二度或多次指責情況下,獲致應有的支持資源,畢竟,回應於第一時間以即時尋求專業協助的家庭動力停損,這才是考察家暴服務效能的針砭之處;(三)推廣社會性觀念充權,透過數位傳媒以提升對於家暴問題的文明化意涵,藉此減少對於受害者的情緒拉扯和加害者的道德譴責,畢竟,一般民眾對家暴的認識理解不足或固著認知基模而來的角色刻板印象,更是加深家暴處遇的困難度,況且家暴的根源往往係深植於文化主義和社會結構中,單靠個別的改善措施,實難以有效解決問題,也就是說,持續性、長期性和系統性的整全多層變革,才能讓家庭暴力的根本癥結,獲得可能的疏通,來讓每個家庭都能成為安全且充滿愛的港灣。
總之,家庭暴力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涉及多方因素,只有透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以建立健全的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系統和有效的宣導措施,才能夠減少家暴事件發生,以此觀之,從天下有不是的父母到家庭會傷人、從問題兒少到兒少問題、從母親到父親的被害者身分、從兒童到少年的施暴者年紀、從孩子施暴到伴侶指責的母親多重性傷害,以迄於從未成年的個人動力、父母的家庭動力、兒少次文化的團體動力和系統運作的大環境動力等相關歸因事由,及其所對應之目睹兒少的創傷知情、原生家庭的暴力複製循環、代際互動的親職教育、數位網路依附的衝突情境等環扣糾葛,這也讓從受暴一方的家長到未成年的相對人,均有串聯學校輔導、心理與教育資源,建立協力的跨專業支持網絡,透過家庭關係諮詢以協助家長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與需求等等,用以推動兒少、父母和家庭修復重建之必要。
(本文的撰寫構思取材自中時電子報,2025.06.12:「家暴攀升,小孩打大人逐年增加」)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
未成年暴力伴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隨之增加,未成年心智尚未成熟時所接觸的暴力元素增加,且沒有相關的配套措施,使未成年的行為不易管控。
未成年於校園接觸同儕的因素,改變其思維及處理問題模式,教育環境反而變成一個大染缸,該如何重塑正當的教育環境,並提供未成年適合成長及發展的環境,係急需反思的地方。
未成年暴力產生時,教育局應有強力作為,喝止此類風氣持續傳播,心理輔導、轉介資源介入更為重要,但也須施以重法,使未成年於學習階段時不會有效仿行為,更造成校園的混亂情況加劇。
臺灣家庭暴力事件的樣態出現改變,未成年人對父母、祖父母等尊親屬施暴的情況顯著攀升。這個現象打破以往對家庭暴力的印象,也挑戰傳統家庭中「父父子子」的倫理觀念,顯示家庭暴力事件更多樣化與複雜化。
未成年人暴力行為與其所處的家庭環境密不可分,高衝突或暴力環境下成長的孩童,很容易複製暴力行為作為面對衝突的方法。除此之外,孩童自身的身心議題、父母照護知能、社會支持與社會文化等因素,都揭示著暴力行為背後隱藏著更深層的創傷與無助。
文章指出,強化家庭教育、建立社會支持系統、推動社會觀念轉變等三個面向,做為改善此類型家庭暴力事件的策略。其中,我非常認同跨專業協力、創傷知情與翻轉觀念的重要性。許多家庭往往直到問題難以收拾才尋求外界資源,若能夠及早介入,陪伴父母與孩子一起學習理解與溝通,或許能有效減少暴力的發生與複製。
家庭暴力逐年增長,尤其是針對未成年及直系親屬的案件增加,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根據報告,家暴的通報人數逐年上升,這反映出人們對這一問題的重視加深。家庭暴力的多面性、嚴重性和深邃性,也讓這一問題變得更加復雜。
施暴的樣態多種多樣,涵蓋了身體、心理、性和經濟等各個方面。被害人的身分類別也十分廣泛,包括兒童、婦女以及老人等弱勢群體。研究顯示,加害人多數與被害人有密切的關係,例如夫妻、伴侶或親子,我能體會因為我是過來人,因此更增加了受害者的無助感和絕望感。
社會文化因素也是影響家庭暴力的重要原因。在一些文化背景中,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和對家庭榮譽的重視,可能導致受害者在遭受虐待時不敢發聲,甚至容忍暴力行為。家庭內部的衝突中,往往伴隨著權力不平衡和壓抑情緒的激化,這使得暴力行為變得更加常見。
家庭暴力是一個錯綜複雜的社會問題,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包括加強對家庭暴力的宣導、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援以及健全法律制度,才能有效減少此類事件的發生,並且要對未成年孩子及受暴著進行輔導,讓受暴陰影部會影響日後發展,保障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