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4📚
七字箴言看時事
01.實習焦慮社工班
02.兒權公約烽火中
03.停電斷電不缺電
04.歐洲最大核電站
05.特考不再考公文
06.美花牌跳電雞排
07.護國神山荷蘭症
08.九成國中青光眼
09.違反人權有俄國
10.金融拒保身障者
11.死刑正義新加坡
12.傳染重症大幅降
13.高教危機多困境
14.每戶人口單身族
15.多元役務兩岸戰

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三月份的第二周(2022.03.14)所羅列出來的七字箴言包括有「實習焦慮社工班」、「兒權公約烽火中」、「停電斷電不缺電」、「歐洲最大核電站」、「特考不再考公文」、「美花牌跳電雞排」、「護國神山荷蘭症」、「違反人權有俄國」、「九成國中青光眼」、「違反人權有俄國」、「死刑正義新加坡」、「傳染重症大幅降」、「高教危機多困境」、「每戶人口單身族」以及「多元役務兩岸戰」等15則的七字時事箴言,這也使得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實習焦慮社工班」,『實習焦慮』指的是在臨床實習的過程當中,由於實習或有關之人、事或物的刺激作用,而讓實習生備感威脅,進而衍伸出來一系列的情緒反應,對於學士後社工學分班而言,從「實習之前」、「實習之中」到「實習之後」所可能增生的焦慮情緒,沒有較少卻只會有更多的認知感受;「兒權公約烽火中」,藉由兒童權利之父——柯札克(Janusz Korczak)的理論和精神,完備<兒童權利公約>的核心價值,包括有第6條(生存及發展權)、第7條(出生登記,姓名及國籍)、第8條(身份權)、第9條(不與父母分離之權利)、第10條(因家庭團聚請求入出境)、第19條(不受到任何形式之不當對待)、第22條(難民兒童)、第20條(喪失家庭環境之兒童)、第35條(誘拐,買賣或販運)、第37條(殘忍,不仁道或有辱人格之待遇)、第38條(武裝衝突)、第39條(被害兒童之康復與重返社會),只是,武裝衝突的戰亂,對於將兒童視為是行使權利之主體的進步內涵,已然是退回到兒童要如何得以被保護的卑微訴求,而此一迷思與弔詭,自當也是一記的文明警鐘;「停電斷電不缺電」,高雄興達電廠開關場故障所引發的全臺大跳電,也出現究竟是否缺電的政治解讀,這也讓未來的電力能源危機,增生更多的干擾因素;「歐洲最大核電站」,俄烏戰火波及到位於紮波羅熱(Zaporizhzhya)的歐洲最大核電站並發生火災,其所造成的核危險威脅,形成一場的生態浩劫;以及「特考不再考公文」,考試院院會通過修正公務人員特種考試司法人員考試規則等15種考試規則,自2023年起,司法人員、外交人員、國際經濟商務人員、警察人員、一般警察人員、調查人員、國安人員、交通事業人員、民航人員、退除役軍人轉任公務人員、原住民族、身心障礙人員、海巡人員、關務人員、移民行政人員等15種特種考試,將不再列考公文。

其次,「美花牌跳電雞排」,三月三日發生民進黨政府執政以來的第四度全臺大跳電,對此,經濟部長僅是自請處分,而引發質疑,由於,部長過往有對賭缺電要送雞排的戲言,致使在野黨的立委群起送部長『美花牌跳電雞排』,藉以諷刺不缺電所之於失信、失政,但又不負政治責任的『三失』;「護國神山荷蘭症」,台灣雖然培養出了一個半導體的明星高科技產業,但是,也讓台積電對於臺灣的未來發展,究竟是祝福還是詛咒,畢竟,極度耗損能源和吸納資金人才的半導體及其對賭於單一產業的發展重點,已然是讓產業資源或公共資源的分配,出現失衡情形,更遑論還包裹著惰性的人性誘因;「九成國中青光眼」,目前國三以下學童每10人就有9人有近視,如果讓學齡前小朋友接觸手機,小朋友的手腳短,距離螢幕會更近,如果5歲前就近視,那麼到18歲,就有1200度近視,將來會有很高的比例可能罹患青光眼,這將是一項很嚴重的國安問題;「違反人權有俄國」,聯合國人權理事會(UN Human Rights Council)對烏克蘭的提案進行表決,47個理事會成員當中有多達三分之二投下同意票,贊成對俄羅斯的作為進行盡可能最高層級調查,藉以追究犯行者的責任;以及「金融拒保身障者」,金管會今年將身心障礙者的金融權益列為重點政策,這其中包括有請產、壽險公會訂定承保身障者的核保程序,以及各保險公司要對身障者訂定友善服務措施。

最後,「死刑正義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裔男子納根2009年在入境新加坡時,被發現身上藏有42.72克的海洛因,最終被判死刑,納根不僅被認定智商為IQ 69,同時也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這也讓關於處死一事,就不只是限縮於司法範疇的罪行法定主義,而是有其個別性境遇及其積極性差別性待遇的多重考量;「傳染重症大幅降」,新冠肺炎毒病之故,也導致其他的傳染病創下新低點,往年的流感重症多有上千例,2020年降至444例,去年更僅有1例,腸病毒重症也首度是掛零,麻疹、德國麻疹連續兩年零確診,夏季經常會大量湧現的登革熱案例,去年下探至12例,不過,傳染病不會不見,一旦累積到一定的能量,這些疾病將會有所反撲,因此,戴口罩、勤洗手之類的健康自主防疫,勢必是一項如常生活的自維功課;「高教危機多困境」,根據教育部統計,大專校院學生人數從一○○學年的135萬多人下降至一○九學年度120萬多人,十年之間少了十萬多位學生,但是,同時每年也約有九萬五千人至十萬人,約莫是百分之七的學生選擇休學,為何學生念不下去,這其中包括工作需求與學業志趣不合和無法適應大學生活,連帶地,就算是硬撐到畢業,能否『學以致用』,這又是另一個問題;「每戶人口單身族」,根據統計資料顯示,1991年台灣平均每戶有3.94人,2009年跌破3人關卡,剩下每戶2.96人,2021年平均還守住每戶2.6人,今年1月則正式跌破2.6人,平均每戶剩下2.59人創下歷史的新低,單身族也會在未來躍居成為社會形態的主流之一;以及「多元役務兩岸戰」,因應於俄烏交戰而來的臺灣防範布局,有立委提出不分男女、沒有前線後勤的多元役務之全民自衛規劃。

總之,高達15則的時事新聞箴言化,背後所實有的是從台灣島內到地緣政治、從疫情火熱到後疫情善後、從政治到經濟或其它以及從法令到典章等生活序曲,對此,多些達觀來看待從「COVID-19」到「後疫情社會」的生活樣態和世間百態,至於,糾結於『個體(蘋果)-制度(木桶)-環境(製造商)』所顯現出來的這些整體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更是說明: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它隨時在做改變。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