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行政院業已於110年9月27日修正通過所謂「高齡社會白皮書」的核定版,這也使得從高齡到高齡社會以迄於高齡社會白皮書的串聯、貫通抑或落差,是有進行深度論述之必要。

該項核定版的章節架構,共計有4章45頁,可說是濃縮精華之中的壓箱之作,這其中包括有第一章之緣起;第二章之人口高齡化帶來的機會與挑;第三章之我國高齡社會相關服務發展現況檢視;第四章之我國高齡社會發展願景與政策目標;和第五章之行動策略,此外,附錄裡也有高齡社會白皮書具體措施分工的對應表,以此觀之,相迎於超高齡社會的關懷意旨或客觀壓力,那麼,對於此一白皮書的針砭議論,自當是要有包括行政專業、學術專業及其社運專業的多方對話,否則,祭出該項的白皮書,恐不只是某種的施政內宣,而是直指政府公信力的治理權威,將淪為聊備一格的存參建檔,這是因為:

首先,第一章的緣起,就其全球高齡人口比率成長最快的國家與地區來看,臺灣僅次於南韓與新加坡,名列全球第三,換言之,從人口老化進展到超高齡社會,已然僅是一步之差的『灰犀牛效應』,但是,從高齡長者出發的相關思辨,不再只是侷限於老人之教育程度、婚姻與家庭狀況、居住與偏好、就業與健康等「個體」範疇,而是要進一步鑲嵌於老障、老小、雙老、獨老的「集體」範疇以及分殊變異家庭的「整體」範疇,更遑論於「個人—制度—大環境」的綜融視角,又要如何切中當前臺灣社會所糾結於老力、老命、老本、我窩、老身、老伴、老保、老趣、老去等等如常生活的需求滿足與風險規避。准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一方面指陳出來的乃是:從微視面的高齡化、中介面的高齡少子女化到巨視面所之於各個年齡世代的蛻變化,其所環環相扣和層層堆疊的「人口老化社會」圖像,這才是檢視「高齡社會」白皮書的基本框架所在。

再則,即使白皮書的構思,是有用以回應超高齡或極高齡社會的必要性,但是,從高齡到高齡社會,這兩者之間所欠缺的關照主體性,也讓該項的白皮書,淪為某種以衛福為重的委託研究報告,進而忽略了從高齡到高齡就醫社會、高齡就學社會、高齡就業社會、高齡就養社會所關涉到一套跨領域、跨專業、跨層級和跨協力的照顧管理機制設計,要如何有其從規範性到表達性、從自覺性到比較性、從存異到求同、從無差異到積極性差別待遇的整體性布建。冀此,從工具層次而來的回應、發想,直指的是該項高齡社會白皮書,理應要回歸於「理念—政策—立法—行政制度—服務輸送」的通盤檢視和總體擘劃,畢竟,糾結於意識形態與世界圖像的「理念」,此一因應文化主義轉轍器的政策導向、典章制度和服務體系,更是要有對於高齡社會背後所涉及到諸如家庭化、親屬化、私有化、再家庭化、去家庭化、社區化、自願化、社群化、機構化、民營化、市場化、公共化、準公共化以及國家最終責任化的拉扯論辯。

至於,對應於他山之石的發展借鏡,這部分的發展脈絡考掘及其歷史制度爬梳,也是白皮書需要強化之處,也就是說,從全球世界到先進國家而來的經驗移植或擴散模式,像是1982 年「高齡課題國際行動計畫」(International Plan of Action on Ageing),所提出的健康、住宅、環境、家庭、社會福利、所得安全、就業與教育等領域;1999 年的「國際高齡者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Older Persons),所強調個人的終身發展、跨世代關係、人口老化與發展的關連以及高齡者的處境等四面向;2002 年「第二屆全球高齡大會」所強調高齡人口趨勢與個人、社區、國家與國際生活的所有面向都有關連,藉以針對高齡者與發展、高齡者的健康與福祉,以及確保使能(enabling)與支持性環境等三個優先的領域,提供100多項的行動建議;2016 年,國際衛生大會所提出每個國家都應投入健康老化的行動、發展年齡友善的環境、因應高齡者的需求修正健康服務體系、發展永續與公正的長期照顧體系(包括家庭照顧、社區照顧與機構照顧)、提升健康老化的測量、以及監測與研究等五項策略,都要有回歸於臺灣一地之妥適、周全、殊異、應變、可行和本土的系統性解構、重構和新構的建構工程。

就此而言,從2015 年,政府首次頒布的「高齡社會白皮書」,據以提出健康生活、幸福家庭、活力社會與友善環境等四大願景,以及11項的行動策略;到2021年的這一次「高齡社會白皮書」核定版,一方面,針對前後版本的和合差異,實有進行對照論述的必要,而非只是侷限在政府財務壓力、整體勞動力減少、經濟成長影響、高齡照顧壓力與高齡者家庭需求增加等等人口結構高齡化及其特定面向的狹隘陳述;另一方面,攸關到我國高齡社會相關服務的發展現況檢視,比較是見樹不見林,致使缺乏對於高齡社會的整體圖像舖陳,僅流為健康照護、長期照顧、會參與、社會安全制度等關乎到衛福本位的權責報告,或是反年齡歧視、高齡友善環境、青銀世代交流、高齡智慧科技發展與應用等道德性指稱,此一批判性思考的怯弱,更加突顯「高齡社會白皮書」核定版欠缺中心思想、方向原則、制度新構及其願景藍圖的恢弘格局,更遑論還原回到高齡權益保障與福利增進的基本意旨,那麼,欠缺面對壓迫結構的變革作為,也讓白皮書所要揭示「自主」、「自立」、「共融」及「永續」的四大願景,能否成為用以策劃我國高齡社會的發展指南,還是有商榷、存疑之處。

最後,包括增進高齡者健康與自主、強化高齡者心理健康、提升高齡者對健康與醫療及照顧安排的自主選擇、精進高齡醫療照護服務、提升機構照顧品質、提升智慧科技於健康照護的應用、提升失智防護與照顧、提升社區照顧資源布建與資源運用效益、提升醫療與長照的銜接、發展到宅式健康照護、強化臨終照顧、營造在地共生社區(會)、提升高齡者數位連結、提升高齡者的家庭與社區連結、促進高齡者的職場連結、鼓勵高齡者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鼓勵高齡者參與社會服務、普及高齡者學習參與、落實人口教育、促進代間互動、提倡代間學習、強化跨世代的合作方案、提升青年世代投入高齡服務、促進跨世代家庭成員共同參與社會活動、破除年齡歧視、保障高齡者人身安全、建立失智友善環境、普及高齡友善與可負擔的住宅、提升高齡者交通運輸便利性、構建安全社區交通網絡、強化民眾及相關服務人員高齡友善服務知能、強化災害防救措施、強化家庭功能與連結、提升社會安全制度永續性、運用高齡人力資源、引導銀髮產業發展、強化高齡研究與政策前瞻規劃等等林林總總的,由於未能窺見到與前面章節舖陳論述的首尾一貫,也讓這些的行動策略,成為某種想當然耳的書生之見。

殊為可惜。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