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名模之稱的林志玲,大年除夕公布生下一位牛寶寶,升格新手媽媽的消息,她在47歲高齡產下兒子,令人為她高興。但台灣屢創新低的生育率,仍令人憂心忡忡。

近年台灣生育率持續探底,自2020年起連續兩年出現人口負成長,面臨「生不如死」的國家安全問題。今年適逢虎年,依據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對台灣人口問題的長期研究,虎年結婚率和生育率總是雙雙下滑,今年新生兒恐怕會再度探底。去年美國中情局全球總合生育率預測報告,台灣生育率名列全世界227個國家和地區倒數第一,中央和地方政府為鼓勵生育,多年來推出諸多鼓勵生育優惠措施,但成效不彰。

我國人口政策綱領洋洋灑灑,一、倡導適齡婚育;二、強化國民生育保健與營養均衡、提升人口素質;三、提升就業能力,打造合宜勞動環境與條件;四、建立完整社會安全網,完善社會福利;五、落實性別平等意識;六、保障各族群基本人權,建構多元文化社會;七、推動環境保護及永續發展;八、精進移民政策,保障移入人口基本權,營造友善外來人口之環境。政策內容堪稱完整,執行卻無成效,顯然方法不對,需要真正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低生育率第一個原因是結婚率低,去年結婚11萬4606對,比前年12萬1702對,減少7096對,加上晚婚現象,婦女第一胎就是高齡產婦,就更不容易有第二胎,只要夫妻生育低於兩胎,就會造成人口負成長,不婚、晚婚是生育率下降的推手。政府推出不孕症治療和體外人工受精(IVF)補助政策,最近更取消「排富條款」,45歲以下已婚女性都可以申請不孕症治療補助,希望鼓勵晚婚夫妻生育,但能否奏效猶未可知。

收入偏低,是年輕夫妻不想生子的另一原因,家庭需要住房,都市房價愈來愈高,上班族買不起房子,托兒和教育費用太高,讓一般受薪階層擔心負擔不起。台灣工作時數相對上比其他歐美國家更長,適婚年齡男女忙於工作、加班,沒時間去尋找伴侶,結了婚又擔心沒時間帶孩子。

第三是倫理價值,近年來傳宗接代的家庭觀念大幅改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多子多孫多福氣」的價值被取代,雙薪無子的「頂客族」家庭享受生活的態度,也逐漸被社會接受。

另一個原因是我國這20年來,生育的主力是外籍配偶,自新冠病毒疫情席捲全球,兩年多來全球人口幾乎停止流動,台灣人出不去,外籍配偶進不來,造成更大的人口負成長危機。

從全球化角度檢視人口政策,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首先是向國外取經,近鄰日本增設少子化對策大臣,以部會層級處理此問題,我國沒有權責部會處理少子化問題,只是由國家發展委員會制定政策綱領、內政部執行,任由地方政府發放津貼鼓勵生育,結果總生育率未提高,只是鼓勵夫妻往福利好縣市遷戶口,人口更形集中。

歐陸國家生育福利政策完善,譬如瑞典,婦女懷孕期間免費定期產檢,孩子出生後,孩子的另一個家長有10天支薪陪產假,之後雙親共享480天的育嬰假,其中390天的津貼依照收入比例發放,孩子一出生就可以申請育兒津貼;低收入家庭可申請住房津貼;家境困難的單親父母有相關的協助;身心障礙的孩子則有額外的支援。2018年瑞典生育率1.87,在歐盟國家中僅次於法國的1.92。台灣應由中央政府制定更有效的鼓勵生育社會福利政策。

台灣與香港、澳門、新加坡、南韓和日本,同屬東亞儒家文化經濟體,如今都面臨相同的嚴重少子化問題,大陸隨著經濟繁榮,近年也出現人口老化、生育率下滑、勞動力萎縮問題,去年總人口增長速度更是創下史上新低,證實大陸人口危機緊迫,儒家思想重視家庭倫理價值,但在西化思潮及經濟壓力下,生育子女成為沉重負擔後,如何重振傳統家庭價值觀,亦需要思考研究,並提出政策。

台灣面臨「有錢人沒時間生、窮人沒錢生」,加上龐大的托育與教育成本,解決貧富差距擴大的國家失衡發展問題,才是治本之舉。(時事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202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