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已經歸化我國的新住民人口,業已超過有65萬名,對此,為了協助此一人口族群的再進修,明年的111學年度大專校院的特殊選才招生管道,首度出現「新住民組」,但是,統計顯示,各校報名人數像是清華大學清華學院學士班(不分系)的新住民組並沒有任何一位新住民報名,至於,台灣師範大學東亞、華語文教學等3系的新住民組則是各只有1人報名反映冷清,究竟是意願不足、能力不夠還是包括資訊不對稱或試應剝奪之結構性限制的那個環節出現問題,成為一項值得關注的社會性投資課題。

基本上,無論是報名掛零或者應考人數稀少,都是實屬一項預料之中的發展性後果,換言之,重點就不在於頂尖大學的名器抑或是特殊選才管道的差別待遇,而是回應於該項從養才到選才及其後續育才的機制設計,環環相扣於『日久他鄉是故鄉』的新嫁娘們,各項累積性剝奪、制度性障礙、社會性排除以及滾動性影響的人身對待,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連帶地,從不具足的報考因緣以蔓延成為日後社會不均的人身差異,此一主流族群與新住民倆相對照的階層落差與階層深化,其所預伏的發展性危機,更是一項不可小覷的社會運作難題,畢竟,這一群新住民的身分屬性,主要的角色扮演還是在於為人妻母的用以履行家庭運作功能,因此,開放就學管道若果要是可行的話,那麼,相與因應的配套措施,這才是該項教育行政措施之於方案評估與設計的首要考量因素。

誠然,政府業已逐步拓寬新住民的升學之路,立法院也通過<大學法>的修正案,讓那些歸化臺灣的新住民若是想要進修升學的話,將可依循外籍生管道報考大學;再則,教育部也進一步根據母法頒訂<新住民就讀大學辦法>,開放各大學申請外加總名額的2%來招收新住民,但是,今年(2021年)僅約50所大學爭取名額,不到全國大專校院總數的4成,換言之,從學校的供給端到新住民的需求端,兩造彼此之間都並不看好後續的媒合就讀及其可能產生的目標效益,畢竟,即使投資教育而來的學習效能,有它中長期的深遠效果,但是,就業工作及其所得收入的基本需求滿足或經濟風險規避,多少還是比就學的人力資本養成,來得迅速且一解燃眉之急,就此而言,如何就其涵蓋個人適應、家庭適應、社會適應抑或是文化適應的諸多生活適應課題,以找出困頓的破口和套配的出口,否則,專屬的升學管道或特有的保留名額,終究是鏡花水月般空幻不實。

總之,升學、就讀與受教,自當有其投資學習的轉化作用,但是,當務之急還是要換位思考以同理這些新嫁娘或新住民的身心處境,換言之,如何扣緊人在情境中之生活環境、問題需求、資源盤點而來的教育學習涵養,以此觀之,對於該項頂尖大學特殊選才首增新住民組的考察真義,是要有多層、多元、多重與多樣的分殊思考;連帶地,如何從「就學」以延伸至「就業」、「就醫」或「就養」等生活窘境難題,這似乎也突顯國人對於新住民族群及其多元文化的認識、了解與包容,尚屬於枝微與末節的低端階段。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