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怡慧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0年出生人數僅有16萬5249人,創下歷年的新低,但是,更加諷刺的是,截至今年(2021年)七月出生人數也僅為8萬6418人,可知疫情期間並未能帶來增產報國的自然增加效益,相反地,因恐慌經濟而對於生育一事,遽增了更多的排斥,再加上超高齡社會的加速來臨,對於台灣未來經濟將成為一項明顯易見的「共有悲劇」。

暨此,對於鼓勵生育一事,政府早有生育津貼的不同補助,而各縣市相繼提供從25,000至60,000元不等的獎勵補助,只要孩童出生,就可以領取一定額度的獎勵誘因,只不過,養育一個孩子,單就補助金額來看,實則是小巫見大巫;再者,對於生養孩子的動力,又豈止僅是少額的金錢,就足以有效推動?

事實上,一個孩子的出生,父母所要背負的,除了金錢上的供給以維持生存外,對於個體的養成教育,甚為重要,反觀當代社會,充斥像是殺人、傷人、自殺等社會事件,再再脫離不了「人為」的歸因事由,據此,各種認知失調所產生的脫序行為,造就了各類的社會亂象;再者,人的認知行為產生,多與其生態系統及其生命歷程有著密不可分的牽扯關係。

誠然,人從出生後,接觸父母、兄弟姊妹、同儕、老師、同事、上司、老闆等,擴而及之的是週遭的環境,家庭、學校、公司抑或是整體社會,於此生命的演進歷程中,因生態系統所引發的各類事件,都會影響著一個人的所思、所想與所為,進而影響到整體的社會運作,如此一來,扣緊「個人—家庭—社會」的關照視野,那麼,從出生到長大,乃是一件不可逆的狀態,特別是訴諸於「生的容易、養的難;養的容易、教得難;教的容易、陪的最難」的關懷命題。畢竟,孩子出生後,父母背負的豈止僅於經濟因素的考量,更是思忖村何好好地將孩子養育,以成為社會的支柱與棟樑,抑或是安全無虞的平安成長。然而,處於現今的勞動社會,身為適婚年齡的我們,對於能否給予自己一個安穩的經濟與家,連照顧好自已,都成為了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取而代之的是社會的動盪不安,如此的生活環境,又怎會有能力去承擔新生命的全人守護?

再則,身為女性的我們,面對傳統父權的社會,生育更加是沉重的壓力與負擔,雖然,相較於過去的社會,現今的社會已然是更趨於平權,但是,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依舊難以脫離「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習性,僅就結婚一事,女為「嫁」之於男為「娶」這個理所當然的風俗,說明了在華人文化裡,還是有較難突破思維的現實狀況,更遑論對於養育孩子一事,依循的還是「女人為主、男人為輔」的性別分工調性,家庭若有孩子,身為女性過於將重心放在工作上,社會觀感或家中長輩多是持以女性不重視家庭和沒有盡好本分的道德性批判,反之,男性若將重心放於工作上,則是,視為認為理所當然,同時賦與負責任的好丈夫形象。弔詭的是,就連身為女性的我們,時常也不自覺流露出傳統文化思維的反應與想法,如此一來,深植人心的認知基模,又豈是如此的容易突破和有效調整?

基本上,用優勢觀點來說,生育一事對於女性來說,弊實則是多於利,一方面,從生理機能上來看,生育孩子後的記憶退化、身材走樣、體質的改變,往負面的方向發展者還是居多;再則,對於職場來說,抑是一大阻礙,懷孕後十個月後,能夠重回原本職位的有多少?公司「福利」來說,對於男性與女性的育嬰假,不也是一再印證整體社會對於養育孩子,乃是女性須負主要責任的認知結構,因此,女性除了負責生育外,更因為超高齡社會的長照壓力及其對於女性勞參率的中斷影響,而加重女性對於生養與奉養的生活壓力,這對於已經是岌岌可危的出生人口現況,乃成為跌入深淵的加惡力量。

冀此,對於「嬰兒荒」的改善,豈止僅是透過生育津貼就能夠加以推動,故就女性觀點而言,應是不分男、女性別,父母雙方對於孩子,都要有共同養育的平權責任,就此而言,政府除了透過生育津貼外,是否能夠有通盤性的週全思考,不論是職場對於養育孩子女性的積極性差別待遇,抑或透過政策與相關建置,以創建讓人民得以有所期待與希望的友善社會,特別是身為社會一份子的我們,能否從傳統的文化思維中,找到相互體諒與彼此平衡的轉化契機,從而優雅以面對少子化與老年化的長照社會,實則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逃避,但卻又必須要謹慎面對與挑戰的一項「公共財」。

參考資料來源
內政部-全國人口資料庫統計地圖
https://gis.ris.gov.tw/dashboard.html?key=C04
奇摩新聞
https://tw.news.yahoo.com/%E7%96%AB%E6%83%85%E6%B2%92%E6%9C%89%E5%AC%B0%E5%85%92%E6%BD%AE%E5%8F%AA%E6%9C%89%E5%AC%B0%E5%85%92%E8%8D%92-%E5%89%8D7%E6%9C%88%E5%87%BA%E7%94%9F%E6%95%B8%E5%B0%91%E8%BF%91%E5%85%AD%E5%8D%83%E4%BA%BA-%E4%BB%8A%E5%B9%B4%E6%96%B0%E7%94%9F%E5%85%92%E6%95%B8%E6%81%90%E8%B7%8C%E7%A0%B416%E8%90%AC-000215418.html
晴天觀點

關於臺北市第三胎補助只加碼5千元一事的延伸性思考


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
https://www.cool3c.com/article/15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