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把暗夜的惡火,卻是延燒出來諸多國家機器的治理漏洞,這其中包括老人住老屋的另類「都會雙老」現象。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十月初所公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2021年)第二季,全國房屋稅籍住宅共計有891萬餘宅,平均的屋齡約32年,這也是統計以來最老的一季,至於,這其中屋齡超過30年的房屋稅籍住宅有449萬宅,更是統計至今,近十三年首度跨過五成,也就是說,等於是每兩戶就有一戶的屋齡超過30年,但是,不同於30而立的人類身心發展,高壽的老屋及其所夾帶的諸多衍生性問題,這也讓老人住老屋的誰比較老一事,是有綜融考察、探究之必要。

誠然,要活就要動所之於能坐就不要躺以及能走就不要坐的身心動能,那麼,對於不可逆的生理退化,這也使得對於老化的關注焦點,已經不再只是侷限於老障的個體範疇,而是直指包括家庭、社區抑或社會的整體環境布建,是否友善、可及、可近、整合、便利和願意使用,以此觀之,顯現於屋齡超高30年的老宅景象,要不是欠缺方便垂直移動的電梯,便是從公共設施到屋內設備,缺乏以使用者為本的通用設計,這也使得老障屬性的生理弱勢族群,就只能遷就或委屈己身,去適應不優的生活環境,如此一來,長期積累而來的身心疲憊,當只是加速更快的身心老化或惡化。准此,在這裡的論述思辨,就不僅止於對於長者個體的全人關懷,而是要有「老人—老屋—住宅環境」以及「個體—集體—整體」的通盤性考量。

事實上,從老人住老屋所延伸出來的諸多議題現象,當可進一步扣緊「人—事—物」的關懷意旨,如此一來,諸如老身、老命、老伴與老友,其所指涉的是包括個人動力、家庭動力及其社區動力的支持能量或量能,使其不至於因為陷入存在性孤獨與孤獨性存在,而斬斷人際互動的社會參與真義;至於,老本、老窩、老趣抑或是老去所攸關的物理環境和人文景象,更是顯現出來包括財務信託、經濟風險、老屋維修、住宅都更、高齡樂活與臨老適去,這早已超乎長者的個人能耐,更是直指國家機器的公權力率行,要如何有其積極性差別待遇的策進作為,遠地不說,長時間的窩居,如何得以提升宜居適老的家內生活,更遑論外出之類的諸多不便,也讓人為的阻礙或制度的障礙,從家內一舉以延展到屋外的更多罣礙。

冀此,哀矜勿喜以看待這次的不幸悲劇,那麼,以1995年所制定通過的<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去換算,當前屋齡已超過30年的老宅,無論是公寓、華夏抑或大樓,係屬於條例通過之前所無法適用的列管標的物,如此一來,當務之急的變革工程,首要於<公寓大廈管理條例>的增修,藉以強制要求既有建築物設立管理組織,以進行包括建安、消安、公安等等內外夾攻的列管機制,尤有甚者,雖說直至今年第二季,屋齡超過30年的老舊住宅,才正式首度跨過有五成的比重,但是,此一根深蒂固的結構性環境限制,也教人擔心事件過後的激情冷卻,是否再次回歸於人人皆是局外人的觀望心態,就此而言,從權益保障的基本訴求到福利增進的策進作為,似乎也反映出來臺灣一地對於「老權」的認知思維、政策定調、立法橋接、典章制度及其服務輸送,還是存在著很大的進步空間,換言之,老人住老屋的相互較勁,就不在於誰是輸家要服老,而是某種樓塌人亡的共傷悲劇。

老人、老屋或老權,又豈止是一字之差,而是有其一線之隔的生活品質或生命對賭。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