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則外電的新聞報導,對於九月即將開學以迎接大批學生潮的臺灣社會來說,更是有其糾結愛憎兩難的莫言愁緒。

話說:新加坡先前爆發一波的國內疫情,致使新增的本土案例都破了百例,對此,主管機關為此加強相關的防疫措施,包括禁止餐廳及小販中心內用、限制社交聚會最多2人等,然而,隨其疫情的趨於穩定控制,進行滾動式修正以放寬相關的防疫措施,像是規劃第一階段的施行對策,係針對已經完成COVID-19疫苗接種者,社交聚會人數的限制可以放寬到最多5人,而尚未接種者則是仍然維持最多2人的上限,另外,也允許已經完整接種者在餐廳內用,最多5人一桌;至於,那些還沒有完成疫苗接種者,必須要符合特定條件才能在餐廳裡內用,這其中包括要出示有效的事前檢測陰性結果,或先前曾被感染但已康復,或是12歲及以下的兒童,而且與同桌者必須也是來自同一家庭者;最後,其它針對已完整接種者的放寬措施,還包括電影院、宗教聚會、會展、現場表演、運動賽事、婚禮等大型活動,若果,所有參與者都已完成疫苗接種,活動人數則是可以一舉增加到至多500人的參與規模。

顯而易見的是,星國政府針對宅生活的認知困境以及悶經濟的現實處境,而祭出可以外出消費內用的諸多誘因條件,藉以達到鼓勵接種疫苗的消極目的,從而完善某種覆蓋率的集體保護效果,這對於疫苗的施打及其相關的防疫措施,就不單單只是侷限於「有無施打」以及「外帶內用」的截然二分,而是藉由正視脆弱的人性結構和認知基模,以找到願意施打和有效防制的可能解方,此一糾結戰略與戰術的併行作為,自當是有作為臺灣一地之引以為鑑的關照反思。

誠然,夾縫中生存如新加坡與臺灣,即使是兩地有其類威權以及類民主的不同統治模式,但是,如何回歸到以關心民瘼當為其本職的執政理念,理應這是首要抑或是唯一的施政準則,只不過,窺見於臺灣一地從五月中旬疫情升級警戒而來的諸多疫情亂象,像是從要打到不想打、從打到了到等不到、從早打到晚點再打、從打了第一劑到打完第二劑、從同一品牌到不同混打、從前十類到遙遙無期的很累、從意願登記到預約施打、從已接種到未施打、從端午節到如何熬過中秋節、從第一階段的升級防疫到第二階段的是否如法炮製、從暑假到開學的疫苗施打布建、從夏季到秋冬的禦敵從嚴、從三倍劵到五倍券的大撒幣、從未滿18歲到18歲以上的不同感染風險、從覆蓋率到集體免疫以及從不同疫苗的品質到各自的保護力效果等,一言以蔽之,歸因事由的真正癥結所在,都是因為疫苗的劑量不足所致,因此,如何找到疫苗劑量穩定供應的破口,著實考驗臺灣偽民主治理的公民社會素養。

總之,性命不保的臺灣人,一昧追求所謂的臺灣國,從『臺灣人』到『臺灣國』的一線之隔,自當是要有『國人』優先於『臺灣』的民本思考,藉此復歸於疫苗亂象教訓作為引以為鑑的文明化意涵。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