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呈現日益嚴峻趨勢,但是,截至今年(2021年)二到五月為止,護理人員的執業登記人數卻反而是減少795人,甚至於比去年同期更是多了250人,相關的卻步因素包括有保護不足、心理協助不足、後援不足以及補助不足等所謂的四大不足,顯然,諸如客觀的醫療量能以及主觀的醫護能量,突顯出來的是要如何正視一線人員撤走戰場的衝擊影響,是有嚴肅看待之必要。

誠然,如同上述的資料所顯示的,關乎到職登護理人員的撤走一線,這已然是一項常態性的經驗事實,如此一來,疫情、疫災而來的醫護照顧壓力,當只是用以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畢竟,像是長久以來的長工時、加班費未依規定發放、高護病比等結構性的困境難題,早已是由來許久,因此,一旦是出現特殊風險的危機事件,更是顯得手足無措而無法有效應對,換言之,疫情只是讓這些的隱憂成真,從而找到潰堤的破口。准此,在這裡的思考真義就不在於虛應了事的消極應對,而是如何確切提出包括防疫期間的積極配套措施以及戰略層次的目標變革管理,藉此讓護理人員真正地感受到國家機器策進作為的用心所在。

誠然,冰凍三尺抑或見微知末的考察論述,相當程度直指出來的還是有無正視到累積性剝奪、制度性障礙所帶來的職業性卻步和滾動性影響,僅就這一次護理人員希望政府給前線支援及後勤補給,像是有優先讓同住家人施打疫苗、提供第一線抗疫安身之所、合理津貼與補助、協助照顧身心精神壓力、建立疫後關懷照護機制以及改善護病比等訴求,這其中關涉到的是必要的保健因子以及充分的激勵因子這兩大介面,前者強調的是勞動權益的基本保障,也是生命權的直接捍衛,畢竟,處於高度警戒的特殊風險,從同住家屬的優先注射到防疫住所的人身保護,理應要也常態的規畫建置,否則,從個人到家人、從職場到居家的感染機率,自然是會讓一線護理人員多些交易成本與機會成本的風險計算;至於,包括經濟和精神範疇的合理待遇或職業支持,如何得以安於本業的制度性保障,這更是顯然『護病同命』的或然機率,要優先於『同島一命』的道德性指稱。

總之,從兵荒馬亂的三級警戒到如常的標準運作流程,主管機關更要有運籌帷幄的超前應變機制,這部分之於抗疫作戰的兵疲馬困,又豈止於一線的醫護人員,還包括與醫療產業相關人員的基本保障或福利增進,均是要有比例原則的衡平思考,特別是,六月二十八日將屆的第三級疫情警戒,無論是否解封以回到正常的生活步調,接踵而來的嚴峻挑戰乃是,要如何因應於變種病毒株的更大戕害,如此一來,現行的決策團隊與慣性的運作模式,實有進行人事變革的必要,換言之,如何重新拾回國人對於國家機器的信心、信賴與信服,這方面的發展性危機及其正當性不足,也會是推動內閣改組與團隊重組的重要契機。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