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有限疫苗,終於要在臺灣各地全面施打,但是,攸關到該項公費疫苗接種的族群順位,卻成為另外一項的社會性疫災,這也使得相與衍生的議題現象,是有它延伸性思考之必要。

基本上,扣緊『個體—制度—環境』的論述架構,那麼,前後加總也只有2百多萬劑的疫苗,僅夠一百多萬人施打,映照於國人的需求量,如此一來,也讓疫苗公費接種的族群類別和對象順位,充斥『接種政治』的諸多考量,特別是欠缺從規範到工具、從戰略到戰術以迄於從應然到實然的整體考量,這也使得包括特權、高階、親人、裙帶等不同社會資本屬性的優先接種亂象,乃成為一項預期之中的發展性後果(intended consequences),以此觀之,該項公費疫苗接種對象的遊戲規則,便有加以深究之處,這是因為:首先,第一類的「醫事人員」,主要是用突顯維持醫療量能的重要性,但是,不斷放寬認定標準的結果,致使醫事人員的施打人數,一下子暴增達到五十多萬人,如此一來,先不去論及兩百多萬劑疫苗的供給端之於五十多萬名廣義醫事人員需求量的供需落差,而是,如此一來是否會造成從不同對象之間到同一對象之內的疫苗資源排擠效應,進而增生更多的感染風險。

至於,第二類強調維持防疫量能的「中央及地方政府防疫人員」,據以又區分成七種不同的優先對象,這其中的第一順位就是「維持防疫體系運作之中央及地方政府重要官員」,這也讓被爆出特權施打的行政院顧問,成為了大眾輿論的批判標地,在這裡的考察論述會是在於重要官員與一線工作人員的孰重孰輕,其所指涉的是不同貢獻量能的主觀認知抑或是可能接觸染病之虞的客觀機率,如此一來,究竟係以官位高低為先,還是以危險係數之大為重,更遑論將此一人身安危的風險判準,用以檢視第三類的「高接觸風險第一線工作人員」或第五類的「維持機構及社福照護系統運作維持機構及社福照護系統運作」與第六類的「感染後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或導致死亡」(75歲以上長者)等高風險人口族群(high-risk population),更足以顯現此一族群及接種對象相關規定的未臻熟慮。

總之,在這裡的針砭真義乃是在於:困於有限的疫苗數量,這使得從族群對象及其優先順位的思考判準,要如何在其生理年齡、接觸風險、身心條件、社會資本等參數指標,以進行衡平關係的比例加權,這一點事前周詳的通盤性思考,實屬重要,藉此也讓遊戲規則公開之後,得以有其照表操課的有效控管,而非是見風轉舵的滾動式修正;連帶地,值此存亡之際而來的該項施打規定,要加以彰顯的更是,迷亂年代裡所需要被肅立的社會價值,而非是對賭於上下且彼此交相賊的各顯神通,以此觀之,搭便車以自救、特權施打以保命抑或是攸關到自身安危的先打或搶打,已然是偏向於某種枝微末節的集體情緒發洩。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