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頭的時候,拜託不要跟我講話…」在美容院不喜歡被美髮師打擾嗎?或者常常走神忍不住偷聽隔壁的太太在聊些什麼嗎?對某些人來說,待在美容院的短短幾個小時,希望追求的是安靜的服務;但是對另一些人來說,卻可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對話療傷過程。澳洲《ABC》日前便刊出了一篇報導,提到在疫情期間不斷高升的家暴事件,可能有望透過這些美髮師們與顧客的不經意閒聊,及早篩出受暴個案。
在過去一年半疫情肆虐期間,歐美各國不少地區都遭遇了緊急封城的狀態,僅允許「民生必需品」商店營業。不過,各地對於「理髮」到底屬不屬於「民生必需品」,則有不同解釋。例如在英國與美國部分州,髮廊被認定不屬於民生必需品;不過在澳洲,髮廊則被認定為必需品,仍然可以執業,並曾試著添加「每位顧客限30分鐘」、「每4平方公尺只能有一位客人」等時間與空間限制令。
不過在疫情初始,這樣的劃定也曾引起業者反彈,因為要剪髮洗頭、還要陪客人聊聊,根本不可能保持社交距離、也很難控制服務時間。例如去年3月疫情高峰期,便有澳洲美髮師發起請願,希望能將髮廊也設為應關閉的商店之一。當時也有不少髮廊自主停業,希望避開疫情高峰。
不過到了現在,澳洲疫情已緩和的情況下,髮廊大都回復正常運作,並且近期還有美容業者正在串聯,希望能夠結合社工或社會福利組織提供更多的服務。因為近期根據一系列調查發現,許多美髮師經手接觸到的客戶,依然在面臨因為疫情而益發嚴重的家庭暴力、心理健康等問題。
事實上,早在2015年就有NGO組織注意到,可以透過髮廊、護膚店、美甲店等美容護理產業的員工,及早發現女性受暴的個案。例如位於墨爾本東部的家暴服務中心和昆士蘭州的「有心美髮業」(Hairdressers with Hearts)合作的計畫「HaiR 3Rs」,就是在提供美容業者培訓,用三個小時的免費課程,指導美容業者們如何透過和顧客聊天,在問答中「發現家暴跡象」(Recognise)、「做出適當回應」(Respond)、並且替顧客們「轉介社工服務」(Refer)。
HaiR 3Rs列舉了一些受家暴者、或受伴侶控制的人常會有的舉止表徵,例如:身上有瘀傷或其他傷口、有異常的付款方式(要求不要開收據、或過度擔憂花錢會遭責罵)、或者會提到伴侶堅持要求她只能維持某種髮型/款式、必須不間斷回覆伴侶訊息等等。
另外 HaiR 3Rs也會給予這些店家適當的回應建議,像是:不應貿然建議當事人「快點逃跑」——因為根據調查,受暴女性在初次離開暴力關係時,往往面臨最大的人身安全威脅——並必須提醒當事人「不只是只有肢體暴力才算家暴」、「遭到家暴,不是你的錯」…等觀念。
而在行動上, HaiR 3Rs也會提醒店家對待受暴者,需要更細心。例如:建議店家將反家暴小冊子與美容八卦雜誌一起放在接待區,讓需要的人自己拿取,而不是直接交給當事人帶走——因為這更可能會被施暴者發現,反而加倍傷害被害者——或者更隱晦的,把資訊張貼在廁所中,讓需要的人看到時更不會有壓力。(時事新聞來源:轉角24小時,2021.05.2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