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貽婷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依報載,受到經濟不景氣等因素影響,南韓社會繼過去的三拋世代(放棄戀愛、結婚、生子)到五拋世代(三拋加上人際關係及買房)等新興用詞後,又於2016年底出現放棄一切的「全拋世代」(或稱N拋世代),不少20至40歲的青壯年世代對於生活的一切失去希望,成為沒有工作、只能在家中啃老的「袋鼠族」。

事實上,據南韓統計廳統計顯示,在南韓20至40多歲的未婚民眾中,除了30多歲未婚民眾與父母同住的比率高達54.8%外,40多歲未婚民眾與父母同住的比率也達到44.1%,值得注意的是在20至40多歲的未婚民眾當中,有多達42%沒有工作,成為了在2004年興起被用來形容沒有工作、依附父母生活的成人的「袋鼠族」,不僅如此,在已開發國家和人力資源嚴重過剩、經濟高增長、生活水準高國家的青年階層中,易於產生「尼特族」,在香港則是稱為「雙失青年」(失學兼失業的青年);在美國稱為「歸巢族」,意指孩子畢業又回到家庭,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在日本直接以「尼特族」稱之,但是,年齡會延伸到35歲以上,對於35到50歲者另稱「單身寄生族」;臺灣也被稱為「啃老族」,靠啃食父母老本,顯然而易見的是,此一現象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社會問題,甚至於演變成新世代的社會通病。

實際上,造成啃老族的成因不外乎來自「內在家庭」和「外在環境」兩方面:在內在家庭方面,華人家庭習慣寵溺孩子,經常在金錢上給予資助,讓孩子缺乏動力找工作養活自己;而父母抱持「子子孫孫永寶用」的家族財產傳承觀念,讓孩子認為「你們的財產遲早是我的」,不肯認真打拚獨立生活;至於,在外在環境方面,台灣經濟產業面臨困境,景氣差、工作難找;有工作的年輕人面臨到長期低薪無解,無工作的青年失業率更是居高不下,因此,當社會風氣、家庭價值觀改變、年輕男女晚婚或不婚的趨勢加劇,種種外在環境的衝擊,讓年輕人乾脆回家當啃老族,更不用說「婚—生—教—養—衛」的人生成長階段,業已逐漸瓦解。

關於尼特族問題的產生,日本的研究歸納出三項原因:(一)就業環境惡化:從90年代後期,日本年輕人的就業環境開始惡化,許多畢業生覺得很難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即使是找到了工作,也會認為實際工作和自己的期待相差甚遠,以至於產生了無法工作的想法;(二)教育個性化:教育個性化、自由化改革的結果擴大了日本學生間的差異,在學校裡,有學習意識與缺乏學習意識、持續努力與放棄努力之學生兩極分化嚴重,年輕人甚至產生了即便努力學習進了好大學、好公司,將來的生活也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等迷思,以至於逐漸喪失自信並不再作出任何努力;(三)家庭環境影響:由於父母的過度溺愛等原因,使得子女缺乏獨立,寧可選擇生活在無虞的家庭環境下,不願自食其立,抑或因為獨生子女化傾向、家庭不和睦,缺乏和家人互動,人際關係孤立,而不願面對人群。

因此,人力資源專家將「尼特族」分為四大類:(1)因為自己的就業理想與現實脫鉤,導致失去就業動力的夢想型;(2)因為一次就業失敗而害怕畏縮,不敢投身社會的缺乏自信型;(3)與社會接觸太少,沒有信心處理人際關係,以及不知道自己能夠做什麼的自閉型;(4)出身在經濟富裕或父母溺愛的家庭,父母捨不得讓已成人的孩子受到職場壓力的「彼得潘型」。准此,分析尼特族的成因及類型,不難發現到經濟、教改等問題固然是形成之主因,但是,父母過度溺愛,更是成年子女成為尼特族的推手。

實際上,聯合國勞工組織早在2013年針對全球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現況,發出警告:「青年失業超過半年,恐淪為『尼特族』,且為未來社會埋下隱憂」。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簡稱OECD)警告,尼特族不僅白白耗費人力資源,日後也將要花高昂代價,才能將他們推回正軌,在尼特族規模日益壯大的背後,這也意味著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不願投入社會分工、參加勞動的「無聲退場行動」,用以抵制國家、社會和全世界。

國內學者也憂心,政府對尼特族掌握不足,國內25-29歲青年勞力閒置狀態顯著,若不及早解決,將成臺灣經濟「隱藏性負債」,然而,尼特族長期閒置在家所產生的問題,以個人、家庭及社會層面來說明:(一)對個人而言:不升學、不就業,則無法累積學校與工作的各項經驗,導致缺乏人生目標及對現實的認識,並且依賴父母的金錢支援,無法經濟獨立;(二)對家庭而言:形成家庭經濟負擔,並且使親子關係疏離或緊張;(三)對社會而言:不升學或長期不就業會導致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包括犯罪率、離婚率的增加,不婚或不生所加重少子女化現象,都會產生重大的社會問題。

但是,「啃老現象」不盡然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而已,借用很火熱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台詞:「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同樣的「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啃老族。」,一個人會逐漸退回生命早期依附父母的狀態,依賴父母,其實並非由單一因素就能解釋,而是受到個人、家庭、社會、文化等層面交互影響形成,其實,很多父母是在子女成年後,才逐漸意識到孩子即使已經長大,但卻還沒有真的「成人」,也沒能如預期一般的成熟懂事,學會為自己負責。

因此,「袋鼠族」現象是「病態」而不是「正常態」,也是一種典型的寄生生存方式,與現代化社會中種種因素的影響分不開,更關乎一個國家的興衰,對父母來說,要和成年子女設立界線,也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父母此時也正在經歷斷奶的焦慮,子女如果能在這階段伸出援手,給予父母協助,讓父母學著相信孩子有生存、獨立的能力,甚至於接受孩子不如自己預期的樣子,這樣才有機會翻轉「養兒啃老」的情形。

冀此,尼特族人口與日俱增,將衝擊國家競爭力,若是青年「閒置」時間拉長,越晚進入職場,將有可能長期被排擠在勞動市場外,徹底邊緣化,「啃老思維」對於個人、家庭和社會都會產生相當程度的不利影響,依據專家推測目前形勢來看,「啃老」問題在未來數十年仍將是我國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而且會愈演愈烈,唯有,社會、政府、學校和家庭都需要持鮮明立場反對「啃老思維」,尋找解決良方,防止「啃老思維」的進一步滋生與蔓延:

(1)社會應引導輿論導向,形成正確價值觀。中國有「養兒防老」的古訓,父母有撫養兒女的責任,兒女更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弘揚以孝為先,懂得感恩。

(2)政府應站在科學理性的立場,探尋「啃老思維」的解決良方。提供更多元的就業管道,成立針對「啃老族」做心理諮詢的機構,幫助家長對「啃老族」進行勸導,鼓勵他們主動就業等。

(3)學校要完善教育機制,培養學生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自食其力能力、抗壓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幫學生樹立正確三觀(擇業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家長要改善家庭教育模式,樹立好榜樣及正確的教育理念,強化孩子的抗壓能力和自理能力,注重培養子女的獨立精神,不過分溺愛孩子。

(5)個人在求學階段,要重視對未來職業的規劃,適時調整自己未來職業定位,而不是等「坐吃山空」而已。

總之,我國政府應當如何透過積極的管道,策略性地介入並且協助青年由教育階段銜接至職場,以學有所用、貢獻社會,頗值得相關單位予以關注,並提出計畫以為因應,對此,建議政府允宜借鏡日、英等國的做法,針對尼特族現象提出就業輔導諮商及強迫職訓等因應對策,諸如成立溝通管道、強迫就業輔導、職業訓練措施等,同時,徹底檢討促進青年就業措施之成效,以長期性、預防性、大眾化等目標,以及加強學校職涯輔導體系的資源及利用率等方式,藉此落實防杜尼特族現象的無邊蔓延。

最後,家有尼特族時,父母先穩定、管理自己的情緒,協助孩子不求學、不就業的情況,亦可尋找專業輔導人員或機構來諮詢,例如學校學輔中心或1980輔導專線等,來幫助自己及孩子走出生涯的漩渦,再創人生新契機。不可必免的,成長的過程無疑要面對多元價值判斷、承受痛苦和磨礪,但是,任何人的成長過程都是自我成長的過程,不能指望別人替代自己完成成長過程的,唯有自己覺醒,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尤其人生只有一次,錯過就不再重來;別忘了,你、我的未來,是掌握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