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雖然本土意識已然崛起,但是,相關的調查卻是發現到在國人的家中使用台語的比率每況愈下,「台語」竟然成為聯合國標準下的一種瀕危語言,對此,行政院長也坦言實際的使用狀況可能會比民調更差,但是,相與對應的延伸性思考,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

誠然,根據民調顯示,1945年以前出生的國人,家中有71.4%使用台語,使用國語者僅12.3%,至於,1986年以後出生的國人,僅有22.3%在家中使用台語,但是,使用國語者卻是增加為57.3%,換言之,現行20至40歲的年輕人很少用台語,閩南話的「台語」業已屬於一種明確危險的語言,如此一來,「台語」的消失不見,勢必也會是一項預期之中的發展性後果,以此觀之,從歸因事由、現況情形到因應對策,便有進行串聯性思考的必要,這是因為:首先,何以過往威權主義的單一語言,邁入民主政治的後解嚴社會之後,人身自由的幅度、寬度與深度,卻反而未能比例原則顯現於多元語言的時代氛圍裡,此一迷思、弔詭、失序的癥結之處,無非是來自對於『母語政治』的特意操弄,換言之,倘若還是侷限於將原住民語言、華語、閩南語、客語和新住民語言,嫁接在「台灣話」的主權思維,那麼,此一漠視語言背後的社會涵養和文化底蘊,更會因為語言無法鑲嵌且落實於社會文化的深層環境裡,致使多重語言的「洋涇濱」台語,還是未來明顯的變遷趨向。

最後,處於一遍遍『台語正確』及其『母語政治』的當今社會氛圍底下,閩南台語的使用,已經是被過度窄化於公共領域、傳媒影像、文創表演等特定意圖,進而忽略了私性社會、庶民生活及其文化薪傳的多重意義,如此一來,觸目所及的盡是「為台語而台語」的荒謬景象,更遑論於脫口而出的盡是不優的口條話術,也就是說,此一從話術、話語、語言到文化的斷裂,已然降低閩南語或台灣話格高意遠的格局、格調,誠然,一池活水的文化,不同的語言,當只是用以掀起各自浪花的陣陣波瀾,如此一來,資源配置如國家機器和特定政權,理當切記:轉型正義何豈止於意識形態的特意操作,又有無嚴肅看待從對於特定話語到多元語言的包容、尊重,畢竟,多元文化主義和海洋文明如臺灣一隅,侷限於我執中心的常態性裁判和社會性排除,這也讓閩南台語成為瀕危語言的該項整體社會事實,未嘗不是如是因與如是果的其來有自,更遑論如何藉由溝通媒介的口語文字或文化體系,以育成兼具文明內涵的臺灣人。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