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近日以來,被吵得沸沸揚揚的各項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是否要增列通過英語檢定以作為應考的資格條件,對此,主管機關考選部回應表示此案尚在廣泛徵詢意見階段,將會與相關的專業團體及主管機關持續的研商,在尚未取得一定共識之前,不會貿然的實施,只不過,雖是嘎然喊停,但是,相與衍生的結構性意涵,卻是值得深究之。

基本上,何以在該項消息傳佈的第一時間裡,諸多的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普遍出現哀鴻遍野的不堪情緒,究竟是教育端、考試端抑或執業階段的那一個環節,出現失能或失靈情形,以至於讓意圖想要納為入應考資格的該項規定,引發了鋪天蓋地的全面性反彈,誠然,相應於應考專業科目的順利過關,中途卻殺出了英檢的這個程咬金,而且又是祭之於將英檢作為應考資格的基本要件,這也讓另類科舉制度的專技人員考生,無名之火瞬間的爆發開來,只不過,深究從「考生—考試制度—培育養成環境」的綜融性檢視,那麼,考察之處似乎也不盡然要限縮在英文檢定的必要條件上,而是用以吹皺出來一池裡的更多春水,這是因為:

首先,利害或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如這些的社工師應考生,主要的論點還是聚焦在以英文作為職業階段的必要、急迫性;連帶地,還原回到如常的生活世界,那麼,包括福佬話、客家話、原住民語或是新住民語,這反而才是要被培力或充權的語言能力,更遑論於究竟是用基本要件的懲罰手段,抑或是採行研習認證的激勵方式,這一點都有加以廓清之必要;連帶地,英文能力的必要條件及其專技學科之充分要件,這兩者之間的比例衡平關係,亦有加以釐清的爬梳空間。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已然不在於是否要將英檢納入基本條件的工具範疇操作,而是要回歸到規範性層次的基本提問,那就是:有無取得社會工作師證照,就其專業自我的人群服務品質,又要如何從聽、說相同的話語或話術出發,藉此找到互為同理的共同未來,顯然,這方面所實有之主流社會及其不經意流露的常態性裁判,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所之於多元文化相容或相融的癥結所在。

事實上,上述的行政霸權或專業霸道行徑,也顯現在人群服務學門領域的專業社群,遠地不說,從體制出身的「科班社工」之於學分班性質的「學士後社工」,早已因為累積性剝奪、制度性障礙、社會性排除及其衝擊性影響,造成兩者在其資源配置、專業養成、資格取得抑或是從業身分,出現了職業類別階層深化的迷亂現象,如此一來,從舊制的七科、20學分、一次實習以擴充至十五科、45學分和二次實習的「學士後社工」變革作為,顯露出來的倒不是因為正視學士後社工的社會性貢獻,而給予應該要有的積極性差別待遇,反而是層層堆疊、環環相扣的遊戲規則,造就了從專技社工師、社工師、公職社工師、社工員、科班社工、學士後社工抑或是助理社工的階層霸凌情事,如此一來,又要如何回應於『最佳利益』的關懷意旨?

總之,上述的風向球,一方面是有對於雙語政策如何嫁接於本土文化主體性的基本提問,另一方面則是對應於己身既得的利益或利害,那麼,重點就不在於該項英檢的暫緩實施,而是一種『尊重多元—包容差異』的胸襟量能,如何內化成為人群服務工作者之心靈結構的一部分,尤有進者,倘若還是停留在自危、自為且自保的本位主義,那麼,要被棄守的何止於社工師考照,而是專業自我的淪喪。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