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草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人類網絡科技發展史最大的變革,始自於1980年代時期網際網路技術橫空出世,學者Prensky將之形容為「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與「數位移民」(digital immigrant),這其中的「數位原住民」指的是誕生於1980年代後的年青族群,他們從小就與資訊科技一起成長,習慣各式科技的使用,至於,養育數位原住民的父母或教育人員,是因為長大以後在工作職場上業務所需以接觸科技,故而稱之作「數位移民」。

蘋果執行長史蒂夫‧賈伯斯在2010年1月27日首次向世人公佈「Ipad第1代」的面世,將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引領到更為先進、輕巧和與方便的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從此之後,任何地方只要擁有載具就能無線上網,而這也誕生了與觸控螢幕接觸的孩子們稱作「觸控螢幕世代」。

從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新聞報導,指出網路安全危機與犯罪年齡層下降,諸如:有不肖人士以網路遊戲點數,誘騙兒少拍攝裸照或直播不雅影片,甚至於延伸至性勒索、網路霸凌以及對價性行為,從而混淆兒少發展中的人格與價值觀,誠然,誕生於科技網路興起的新世代,理應是素質最優秀的一代,卻是面臨到更多的劇烈變動和徬徨不安,在網路虛擬世界裡,除了潛藏的網絡危機外,就像現實世界裡的電腦病毒般,逐漸癱瘓人際的情感網絡系統。

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心理學家霍爾特倫斯塔德(Julianne Holt-Lunstad)指出「孤獨是一種隱形流行病」,對此,無論是觸控螢幕世代或數位原住民世代,每日清晨睜開眼即可透過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接受大量訊息流入,如此一來,也漸漸失去「獨處」與「安靜」的能力,不知不覺地讓「孤獨」與「依賴」佔據,對此,美國前公共衛生局長維偉克·莫西則提出了四個關鍵策略因應:

第一,每天至少花十五分鐘陪伴你愛的人,包含可以透過視訊與生命中重要的人聯繫;第二,把焦點放在彼此身上,當與人交流時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盡量做到眼神交流與真正的聆聽;第三,擁抱獨處時間,要能與他人建立有力的連結,首先要先與自己形成更強的連結;以及第四,幫助他人並接受幫助,服務是人際連結的一種方式,能使我們想起自己的價值觀與人生目的。

這令人不禁思考,最近一次與家人用餐的時光又是什麼時候?常常一個人吃飯也無所謂嗎?那是獨處抑或孤獨?除了工作以外,和至愛的親人或好友的心靈交流與談話,已經是多久以前?螢幕世代的學習與模仿對象,如果是來自作為的數位原住民的我們,或許可以暫時放下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離開藍光螢幕,找一個舒適的空間,從曬曬午後陽光、靜靜閱讀一本書、聆聽音樂以及和身旁的人眼神交流、傾訴與傾聽開始做起,以建立健康的心理連結和情感鏈結。

參考資料:
1、中小學網路數位素養與認知網站:https://eteacher.edu.tw/Desktop.aspx
2、《當我們在一起》-維偉克·莫西,天下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