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聖泓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藻礁議題在經過一波粉紅浪潮的推波助瀾之下,從原本成案的可能性希望渺茫,但是,數天之內就突破門檻幾乎成案,可見台灣民眾對此環境生態與能源議題的重視,然而,一個公投議題的作答,豈只是投下贊成或反對票如此簡單的二分法。

一個專業的公眾問題,讓少數專家菁英負責,怕的是徇私舞弊,鑑此,把一個專業的公眾問題,讓多數不專業的人來回答,即使是達到多數共識,是否就能達到群體的最佳利益?根據台大風險中心於2018年報告指出,雖然有82.6%的民眾表示自己關心台灣的能源政策,但卻僅有32%的民眾正確地回答了台灣最主要的發電方式為燃煤,而且有高達43.6%的民眾,誤以為台灣的主要發電方式為核能。

回顧2018年的公投,反對火力發電、反對深澳電廠、以核養綠三案能源議題,竟是被大部分不了解台灣能源結構的台灣公民所左右,這不禁讓人直打寒顫,當公眾議題交付公投,訴諸民意監督或讓公民行使表意權,理當是要期待民眾有足夠的公民素養,先徹底了解公投議題的脈絡或正反論述,再行投下贊成或反對票,而不是成為被政治團體或意識形態所操弄的籌碼。

因為資訊傳達的間接性落差,再加上正、反兩方在闡述己見時,一定會強調對己方有利的部分事實,有意、無意的選擇性忽略可能會讓自己顯得屈居弱勢的論述角度,民眾即使是有公民參與素養,想要花心力了解相關議題,也很難就現有所取得的資訊,去梳理出議題的脈絡與全貌,以此觀之,僅僅就「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周圍水下有無造礁生物或柴山多杯孔珊瑚?」的一個單純問題,正、反兩造卻有兩極的說法,如果連一個既定事實都無法讓民眾確知,更遑論於其他像是「不建三接台灣到底會不會缺電?」之類的開放性與預期性的提問。

誠然,開發對於環境的破壞,是一個不可避免之惡,我們城市所在之處,多年前也都是蓊鬱的自然之地,當我們的國家正在享受開發後的經濟繁榮果實,是否就可以反對遙遠的亞馬遜雨林開發,只因為她需要作為我們的地球之肺?當我們的城市享受著開發後的便利生活,是否就可以反對超商進入偏鄉或離島,只因為她需要保持當地純樸作為我們的渡假休閒勝地?當我們有機會可以選擇一個對環境比較友善的開發方式,卻也沒有必要刻意去選擇另一個破壞性較大的選項。

藻礁的公投議題極其複雜,涵蓋生態多樣性保育、能源轉型、碳排減量等專業課題,降低空氣汙染、核四存廢的民眾期待,還有意識形態、政治角力的攪局。希望能辦一場正、反雙方的公開辯論會,針對爭議性的子題進行詰辯論述,民眾也可以藉此更深入了解議題的全貌,更可以直接看到在問題跟前,誰在面對,誰又在閃躲?也希望能有值得信賴的公正第三方,針對環境與能源問題,對民眾做客觀的整體論述,讓我們在公投時可以有所憑據。

更期待台灣的民眾,能夠逐漸培養出公民素養,在參與聯署、支持或反對某個議題或投下一張公投票之前,能夠多花些時間、心力,對這個議題有應該要有的認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