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佑杰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

 

「一個月補助2萬元出頭,開放自己的家,接納照顧一個失家兒──這樣的寄養父母的工作,你願意嗎?或者說,你有能力承擔嗎?」
~~報導者

報載寄養家庭的招募一年比一年困難,去年(2020年)受到了疫情影響,各地招募說明會出席率都很低,根據家扶基金會統計去年辦了四百場招募活動,最後成為合格寄養戶者只有一成六,特別是去年新進需要寄養的兒少近六百人,只募到一百戶寄養家庭,至於,目前寄養家庭面臨的困境包括寄養戶高齡化、每年新增的需寄養兒少遠多於寄養戶、家扶一年辦400場招募說明會,成為合格寄養戶僅16%、寄養補助費用仍有縣市未達標以及小於6歲的寄養兒少占多數,身心障礙者占4成,照顧辛苦。

事實上,早在105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的審核報告裡,已指出:近年來兒少受虐問題漸趨嚴峻且複雜,現今寄養個案已轉為以「受虐或家庭遭逢危機事件」的「保護個案」為主,個案身心狀況愈來愈難處理,照顧益發艱難,但是,寄養家庭新增的數量卻是萎縮、寄養父母呈現高齡化態勢、寄養個案安置時間拉長,長期下來,將會引發寄養資源不足的危機,影響程度之大,是不可加以輕忽。

從家扶的報導對比105年監察院的報告,明顯可以看出寄養的供需問題,仍持續惡化中,此一問題的背後,有頗多可以進一步探討之處。

首先,問題的根本還是在於原生家庭的輔導,如何讓寄養童的數量減少,這才是問題的核心,只不過,對於原生家庭的輔導,卻永遠是一項漫長的變革工程;其次,談到寄養的處置原則,地方政府對於兒少保護個案的安置,應依循親屬家庭、寄養家庭、安置機構的順序才是,不過,從監察院的報告來看,102年至105年親屬安置人數占家外安置總人數的比率,皆低於2%,顯見,親屬安置的成效不彰,至於,問題的關鍵點還是在於地方政府將親屬家庭區分為「親屬安置」及「親屬照顧」,前者係透過政府的委託,後者為親屬協調,僅因委託方式不同,而提供不同的經濟協助與支持措施,在在阻礙親屬安置資源的拓展。

再則,依規定寄養家庭的補助費用須是該縣市最低生活費的至少1.8倍,但以雙北為例,對於同處於大台北生活圏來說,寄養家庭的補助卻是落差很大,台北市的寄養家庭每戶每月最高3萬7411元,新北市約為2萬7000元,兩者相差近一萬元,對於寄養戶而言,費用補助不只是誘因,理當也是對於寄養家庭應有的一種尊重,畢竟,寄養家庭不僅是一天24小時服務,更是全年無休,甚至於也會自掏腰包買用品給小孩,除了財務上的補助,要應該要在照顧上,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後盾,讓他們感受到政府的支持,而不是只靠他們的愛心硬撐。

最後,我們應認知到寄養服務最重要的乃是寄養父母和寄養兒少之間的相處和情感依靠,長時間的陪伴和經營彼此之間的情感,才有助於撫慰其受傷的心靈,同時,我們也要了解雙方之間年齡的差距問題,如「類隔代教養」的情況,應予以避免,誠然,時代在演變,世代也在交替,高齡的寄養戶,不盡然能夠理解新世代的心理認知,如此一來,稍有走樣,恐將會失去寄養服務裡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從衛福部2017年一項針對6歲以上寄養家庭安置兒的調查顯示,在抽樣的100名孩子中,8成8認為寄養家庭讓他們有家的感覺;9成5認為寄養家庭父母對他們很好,管教合宜;9成6的孩子願意主動和寄養家庭父母分享,這多少顯示:寄養家庭在寄養孩子的生命中,著實是扮演相關重要的角色。

此時,再回頭看到5年前監察院的報告,似乎是看不到黑暗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