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薇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轉眼之間,春節即將來臨,這是華人傳統新的一年的開始,又叫做「歲首」,儘管COVID-19疫情讓這個年節底下的人們,持續戰戰兢兢「過日子」,若說能夠平安過個年,是一項生命的禮讚,對於迎來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我們,又要如何跟過往告辭,這又豈止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滄海桑田感慨,所可以了得的。

打從去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開始之際,在政府各項的防疫舉措及邊境封鎖策略,無論是身處何處的浮雲遊子或公務商旅,都能夠在有條件的限縮之下,與居家隔離的返台家人相聚,事實上,COVID-19也讓返家之行,不再只有跨越邊境的空間和交通的運輸時間,還包括入境之後的近在天邊的咫尺距離,因為至少要有為期14天的居家檢疫,才有重逢的可能相聚。

從一波一波迎新送舊的諸多新聞裡,像女明星找代理孕母、性騷擾等議題,以窺見到世人對於「因為…所以…」的刻板印象,特別是曾經的政壇金童又將回歸政壇,但是,即使是在一篇篇的時事新聞已經成為舊聞之際,還是被特意遺忘的這一群「小明們」,作為新台灣之子的他們所要面臨的,又豈止是空間、時間和地理距離,乃甚至是某種鄉愁難圓的人身困境。

不論前一年過得如何,除夕夜的團圓飯,總是令人最為牽動情感,是重要年節儀式之一,尤其是充滿各家味道的年夜飯,因為傳統、族群文化、飲食習慣以及健康取向,而有了更為豐富、多樣化的呈現,這也說明了社會學習理論裡的三元取向「個人、環境與行為」,以筆者家中常見的團圓飯為例,像是象徵「吉祥如意的紅糟雞湯」、「年年有餘的老酒蒸黃魚」等,還有家中傳承的拿手菜「糖醋排骨」,單以糖醋排骨這道菜而言,每一位師傅的做法就大有不同,像是可以從肉的取材部位、切法、配料搭擋與調味方式、地域的風俗與口味,同樣的一道菜品,但是,做出來的味道卻是截然不同。

筆者家中的糖醋排骨做法十分隨興,從每年跟隨長輩在廚房的跟班學習,最好吃的糖醋排骨是不需要加上過多的番茄醬著色調味,僅以食鹽、蒜末、醬油以及米酒醃製後再油炸,最為關鍵的是白醋要有恰宜的調味比例,以將細糖蓋過入鍋煮沸後再行放入炸好的排骨,起鍋前加上芡粉,使之透明晶亮以包裹一層糖醋醬汁,上桌就要立即先吃,才能夠吃到肉酥而不軟爛的「家傳糖醋排骨」,而這樣的做法一代傳一代,打從1949年先輩與國軍遷移至台灣,再行漂泊到馬祖外島,最後就成為團圓飯中,最令人鄉愁與難忘的一道菜品,畢竟,這是個人在環境中的認識、理解、觀察以及有所體悟和學習的具體實踐。

從他人的學習經驗以習得到新經驗的該項學習方式,稱之為「替代學習」,也就是所謂的「模仿」,社會學習論理有直接模仿、綜合模仿、象徵模仿以及抽象模仿等四大模仿概念,以此觀之,來自於家庭的親人,實乃是最為直接的模仿對象,放大地看,現今社會現象也會帶來諸多的模仿效應,像是整體的社會氣氛帶動COVID-19疫情底下之生理與心理、個人與群體、家庭與國家抑或是國家與國家的從眾行為。

總之,從具體的國境封鎖到抽象的團圓思念,是一種從政治疫情到鄉愁情懷的身心轉換,藉此告誡自己如何從變動的環境裡,更為精進學習,誠然,無論是與家人的相聚或相距、親情抑或疫情,總是仍要好好吃飯以和和美美來迎接辛丑這個歲歲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