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薇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上有過多次的傳染病大流行,諸如鼠疫、天花、霍亂、季節性流感大流行、愛滋病、SARS、MERS以及2019年底出現的這一波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因為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患者的症狀跨度極大,像是從沒有症狀到致命以及無症狀傳播和潛伏期的傳播程度極高等,致使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所帶來的死亡人數,在全球業已突破2百多萬多人,這也使得為了降低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化災難,從邊境封鎖、圍城到居家隔離防疫政策等,覬覦將病毒有限度的「密封」期以能夠降低病毒的擴散風險;儘管,新冠肺炎病毒不同疫苗接連的上市,但是,疫苗冷運藏運送的嚴苛條件還有疫苗接種進度緩慢,復以又面臨到新型變異病毒的嚴峻挑戰,受疫情影響的全球即將迎接的將會是重新排列的世界新秩序。

除此之外,受縮於居家隔離檢疫與維持社交安全距離等政策執行底下,讓一個人「宅」在家的娛樂休閒,出現了豐富且多樣的風貌變化,比如:人們可以透過視訊軟體開辦讀書會、音樂會;還有強檔的電影不再是在電影院首映,而是直接以串流媒體平臺,像是在Netfli播出;除此之外,線上K歌軟體APP流行以及閱讀的「注意力經濟」也有所提升,對此,依據經濟學人2021全球大趨勢分析,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因為受到COVID-19持續疫情影響,文學家透過己身的經驗或者是面對疫情壓力底下,將個人的情懷、想像力或是進行對於人性的道德探索,並且訴諸於文字形式,預估2021年可能會有多部以疫情為主題的小說出版,這將會是疫情小說大爆發的一年。

關於疫情文學,令人想起法國作家卡繆在1947年出版的《鼠疫》一書,內容提及到1940年代以位在北非阿爾及利亞的奧蘭城為背景,奧蘭城因受到鼠疫的疫情影響而封城,從一開始無人關注鼠疫的悄悄擴散,到疫情的一發不可收拾而迅速封城,城內與城外的人,面對突如其來的隔離措施,這其中描述的是政治人物、普羅大眾和以李厄醫師為首的防疫人員,面對鼠疫的疫情所顯露出來的諸多圖像,特別是忍受疫情不知何時解除的焦慮以及封城之際的空間受困,著實考驗人性裡的正直、意志、勇氣和耐心,此一緊扣人文命題所探討的恐懼、生存和復原力,藉以牽引出來的「理解與愛之困難」。

回到台灣防疫的關鍵時刻,諸如量體溫、勤洗手、戴口罩等自主的健康維護行徑,社區部分則是以安全的社交距離為主,必要之時仍可以啟動視訊活動,藉此維持人際之間的互動聯結,事實上,透過媒體的持續報導,是可以窺見到人們在疫情之下的眾生圖像和社會氛圍,但是,也不能漠視媒體的負面報導影響,像是過度報導可能造成的疫情恐慌、偏好報導民代或政治人物的口水戰也會失焦應該注意的安全維護,這些都是無助於疫情的防範工作,反而會加重集體的焦慮感。

誠然,媒體的正面影響力包括有透過媒體可以理解民眾的觀感,避免偏頗的報導以加劇社會的情緒對立、可以強化民眾如何提升自主健康監測的敏感度和正確的公共衛教知識,特別是此時此刻都還能如常的生活,這也提點了我們:即便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作息,都是因為許多人的努力付出,而讓尋常、正常、如常都能幸福安心的經常。

一如既往的做好「我自己」以穩定身心和安住當下,做好自己的每一個體擴及出來的會是一個完整的集體和全體,藉此告訴自己:您、我正在書寫自己的疫情文學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