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玲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工師學分班學生)

 

根據2020年12月10日的新聞報導指出:英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個開始大規模接種COVID-19疫苗的國家,事實上,各國的疫苗研發進度,一直都是外界的關注議題,畢竟,疫苗的迅速問世和批准上市,這代表對於這個突如其來的疫情,期待能夠達到儘快有效的控制目的。

最新報告也顯示,富有國家買到的新冠病毒疫苗劑量,足以在明年(2021年)讓其全國人口接種三次,但是,全球有67個貧窮國家及其九成的人口,卻是無法在明年取得疫苗,在這67個國家當中,光是肯亞、緬甸、奈及利亞、巴斯斯坦和烏克蘭等國,就有將近150萬例是感染新冠病毒的確診病例,只不過,他們卻只能透過「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畫」(COVAX)取得疫苗。冀此,現在真正的風險乃是,大家爭先恐後的搶購疫苗資源,而遭到踐踏或是被犧牲的都是最為貧窮、脆弱之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的人群。

以台灣社會來說,先前SARS疫情的防治經驗,疫情的擴散不至於出現失控的景況,只不過,在全球疫苗嚴重不足的結構性限制情況下,台灣還是會出現爭先恐後的搶打疫苗問題,對此,世界衛生組織雖然是一再地強調,公共衛生的防治比注射施打疫苗,更能阻止疫情的擴大,但是,在政策未落實情況下,人類的集體心理恐懼,早已勝過補救政策的大力宣導。回歸到基本的防疫概念,以台灣公共衛生體系機制來說,「預防勝於治療」向來都是至上的指導方針,但是,現行政策是公衛體系的醫療化,政府使公立醫院須自負盈虧,進而鼓勵私人資本投入醫療領域,如此一來,這樣的政策將使得公衛體系側重醫療而輕忽預防,一旦疫情來襲時,醫療端自然是要去承受龐大壓力且不堪負荷的風險控管。

就公衛專家的看法來說,防疫工作的主角乃是人民而非醫療部門,特別是基層防疫體系的健全與否,誠屬關鍵所在,只不過,不同層次的防疫措施作為,終究都是要回歸到生活世界裡,前陣子台灣人民出現瘋搶購口罩及其政府滾動式修正所導致的「口罩之亂」,在在說明:這不僅是公衛體系已醫療化,更是醫療已然商品市場化的迷亂問題。誠然,地方基層的公共衛生組織,是需要長期的耕耘,而要讓資源妥善分配,更是需要從小區域開始進行調配,從關注於小區域裏有感染風險的標地對象切入,如此一來,防疫才不至於慌亂,人民的恐慌及污名標籤化等問題也會相形減少,以此觀之,口罩或醫療用品不足的情況下,小區域的分配須優先要被滿足,畢竟,公共衛生是需要與民眾有更多面對面的接觸溝通,這是因為「人民才是公衛體系的主角」。

最後,在全球化時代下,人員流動頻繁,繼SARS、新冠肺炎之後,未來仍可能再出現新型的傳染病,甚至於可能更為險惡、規模也會更大,就此而言,改善公衛體系醫療化、醫療市場化的問題,才是防疫工作的重點,也才能讓防疫或抗疫的工作,更為從容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