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薇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根據研究顯示,氣溫上升,學習成效下,近期新聞刊載行政院將於2022年內推動完成全國之國中、小學校「班班有冷氣」的安裝措施,將一舉購足21萬台冷氣,以打造未來主人翁最舒適的學習環境,然而,從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台灣位處東亞地區,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區域,近年來無不受到氣候變遷之影響,再加上都市化的「熱島效應」,令人欲近一步瞭解關於「校園降溫與環境永續」此一兩元思維的可能拉扯,我們能為海島的台灣做些什麼?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舒適的學習環境之外,瞭解除了提高學習成效外,也能從您、我開始為環境永續努力。

首先,不斷創新高溫的「熱島效應」,從維基百科瞭解其產生大致原因有五項:綠色樹木與沒有植物成長的裸地減少,降雨滲透地面也減少,進而蒸發或蒸散量的減少;空氣污染,大氣吸收的太陽熱的增加;因為被低反照率的柏油和玻璃幕牆和混凝土覆蓋,地表吸收的太陽熱的增加;產業活動和汽車、空調設備等人工廢熱;還有摩天大樓林立造成的屏風效應,減少了城市裡風的變化與流動。

其次是電力改善問題。校園的總供電量是否可以負荷?以現行部份已安裝冷氣之校園採用時間管制,分年級、分階段開啟冷氣使用,若是全校開啟冷氣即將會面臨到跳電窘境與電力安全問題。還有,冷氣安裝後衍生的電費支出,對於偏鄉地區財政經濟相對捉襟見肘之窘境,地方政府在有限的金流裡能挹注多少經費協助校園電力經費支出,電費開源則可對家長宣導使用者付費概念或是部份負擔也有進一步討論空間。故而,此一安裝冷氣措施,尚需考量「地區差異」,比如山地離島地區之部份校園,夏季氣候涼風習習,反之,冬季的地曠天寒的低溫,若以最舒適的學習環境思考,因地置宜是否給與安裝「暖氣機」。最後,為維持冷氣舒適溫度,門窗關避也減少了室內外空氣對流。在班班安裝冷氣的美意下,為了提升學子的學習成效,校園是否為病毒傳播流通之處,也是不得不面對之公共衛生考驗。

最後,此一措施目的為給學子好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習成效,但是,也別忘記了9月初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始公佈「15-24歲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創歷年新高」,一昧的功利追求成效與成績導向,在提升舒適環境的同時是否也創造給下一代接納、尊重與友善的心理健康成長環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風暴期如同「熱島效應」;「熱島效應」下的速戰速決「冷氣政策」,是大人世界給與下一世代的關懷與期待,但是,我們又想要陪伴孩子們看見到的是怎樣的未來世界、環境與眼光格局?

日本建築師津端修一說:「所有的答案都在偉大的大自然界當中。…樹林是大自然的空調,在土地種上四時令的水果,從能做的事情開始,一點一滴,孜孜不倦。」,對此,因應熱島效應採取的是速戰速決的裝設冷氣政策,又豈止於荒謬一詞可以道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