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因應於COVID-19肺炎疫情所導致包括食物之生產、供輸、需求的可能斷鏈,這也使得關乎到從飽餐一頓到文明用餐的人文思考,是有其嚴肅看待的必要。

僅以大陸內地為例,龐大的飲食人口,這也讓糧食的供需問題,成為了一項重要的調控機制設計,畢竟,從吃不飽到無以為繼的基本需求未能加以滿足,其所衍生出來的各種風險事件,就不單單只是個體範疇的生、死、老、殘、傷和疾,而是有其必要擴及到國家機器運作之於正當性的衝擊影響,如此一來,時空環境的社會變遷脈絡所臻至對於從飽餐一頓到文明用餐的考察論述,是有它不同的命題檢視,這其中包括有:

首先是關乎到「個人-木桶-環境」的命題檢視:這部分固然是有來自於個別差異性的飲食習慣,但是,隨其市場經濟的商品化操作,未嘗不是將生理範疇的『需要』(need),一舉變質成為無所不在之社會心理範疇的『想要』(want),這也使得會危及到食物生產或供給的任何危機事件,終將會引爆出來難以善後的國家安危議題。准此,在這裡的思辨所在指涉出來涵蓋消費者自身的『個體』、促發消費行為之制度設計的『木桶』以及糧食危機或文化主義之結構性限制的『環境』,以讓過度或不當的飲食消費,成為造就人們身陷其中甚或是難以自拔的某種結構性迫害。

其次是關乎到「消費-浪費」的命題檢視:這部分的論述考察會是整全多層的,一方面自當是有來自於社會變遷的發展趨向,也就是說,傳統民以食為天的匱乏經濟,雖然進展到以食為其樂的物質主義,但是,多少這也點明出來並未隨其社會的進化以提升所應該要有的文明內涵;連帶地,該項表相層次的消費舉措,之所以會變質成為某種浪費行徑的集體事實,諸如不安全心結、誇富心態、鋪張排場做面子抑或是吻合社會潮流及其從眾行為等等的潛在因子,指陳出來對於該項的浪費食物現象,是要有類別範疇的不同因應對策,特別是扣緊諸如飲食、貪食、暴食、獵食、慢食、輕食或巧食等行為取向,藉此思索如何延伸到對於『攝食文化』或『文明用餐』之認知基模及其心靈結構的根本重構,這才是該項社會事實的針砭所在。

總之,訴求於近期內生產短缺的糧食危機抑或是中長期之明天過後的人類生存危機,多少是有鞭長莫及且緩不濟急的隔靴抓癢之憾,因此,要如何針對疫情所招致諸多生活不便的『灰犀牛』,據以提出可行的對應措施,這一點是可以扣緊COVID-19疫情對於從戶外到家內的消費習慣,窺見到一定程度的改變,只是,如何因勢利導於消費習性的觀念充權,那麼,在家點餐的宅經濟或是自行備餐的宅生活,實則有其必要嚴肅看待如何維護家庭應有的運作功能,藉此回應快速變遷對於家庭能量、能耐的可能拉扯。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