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佑杰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拜讀王順民教授之『我OK我不領,我不會留債務給後代的子孫們』一文,巧妙地將『我OK您先領,我會把口罩留給一線醫護人員』之於個人和個人的單向關係,進一步論述到三倍劵之於個人和世代的縱貫關係,這兩則口號的對稱性讓人直覺的聯想和體會其間的意涵之餘,也不禁引人深思領不領三倍券的意義之所在。

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歷史,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同年的11月,立法院通過<振興經濟消費券發放特別條例>,舉債新台幣858億元以因應金融海嘯所帶來的消費緊縮效應,雖然,學者預估此舉可使2009年台灣的GDP增加約0.66~1%,但是,當時在野的民進黨卻是批評政府決策遲緩、缺乏計劃性、消費券的發放易錯擾民,不如現金有效,建議改用583億元的「退稅濟貧」方案,直接透過現金退稅與現金補貼的雙軌方式,來刺激消費與照顧弱勢。最後的事實也證明,消費券的投入對國內生產毛額只增加363億元,對於GDP的貢獻僅約0.28~0.43%,替代率甚至達到六至七成,成果遠低於預期。

時至2020的今天,類似的場景竟再度出現,只是消費券換成三倍券,國民黨變成民進黨。

事實上,不管是2008的全球金融海嘯或是2020的新冠肺炎,世界各國採取的手段都差不多,都是舉債紓困、發錢提振內需、刺激景氣復甦、促進就業降低失業人口、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如降息和退稅等,問題是,歷經2003的SARS、2008的全球金融海嘯,當時的激情舉債紓困,在災難過後是否『打斷手骨反而勇』抑或是元氣大傷而日益虛弱?別忘了,除了全球性的大災難,各國還有從不間斷的天災或人禍:2004年印度洋地震、2011日本大地震、2019 澳洲森林大火等等。每一次的災難都是數以百億台幣的損失和重建,據國際金融協會 (IIF)在今年(2020年)年初所公布的全球債務報告顯示,去年(2019年)的第3季,全球債務與 GDP 的比率達到了322%的歷史新高點,如果,全球央行瘋狂印鈔的遊戲再繼續下去,只怕我們很快就會看到泡沫破滅而自食惡果。

災難背後的問題被視為不見,三倍券之領或不領竟然是淪為我們個人最無奈的反抗,災難的確為每個人帶來大小不等的影響,但是,真正活不下去的人反而是最沒有資格發出聲音的人,就只能巴望著手上握有資源的既得利益者給予一點施捨,還要對他們歌功頌德,永記其德政。至於,稅制的不公、國家產業政策及教育的錯誤導致國家競爭力的不能提升、進而造成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等等問題卻沒有人正視,所有的媒體只關心罷韓和策動全台反罷免。

古有明訓: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試問:從金融海嘯到SARS到新冠肺炎,我們學到了什麼?三倍券你會去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