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佑杰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自1994年起,聯合國(United Nations)將5月15日訂為「國際家庭日」,呼籲世界各國關注家庭的重要性與需求,每一年的國際家庭日,聯合國皆提出不同的主題倡議,2020年「國際家庭日」的主題為「發展中的家庭」,再次重申「家庭」乃是社會的基本單位,並且,在社會發展中具有關鍵的作用,對此,教育部響應今年「國際家庭日」的主題,提出:關注社會發展中,如何透過家庭教育資源的提供,協助民眾面對工作與家庭衝突的挑戰,並將「工作與家庭」訂為今年臺灣515國際家庭日之主題。

不可免俗的,教育部這次也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庭研究與發展中心針對民眾的工作與家庭生活現況,以及職場提供家庭教育學習活動的需求,進行電話調查分析,以作為政策制定之參考,對此,我們先從兩個不同層面的國內外調查報告來了解一下實況。

首先,來看今年教育部的這個調查,其調查對象為有全職工作且育有18歲(及)以下子女的民眾,地理區域含全臺22個縣市、採取電話調查進行資料蒐集,有效樣本共計1,048人,調查結果顯示:下班後,有15%的爸媽每天和孩子相處時間不到二小時、三成父母覺得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除此之外,近四成表示,工作會影響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會影響工作的也有三成;另外,民眾使用托育補助最多(約三成),使用過育嬰假、家庭照顧假和彈性工作安排等皆不到二成。除了福利措施,三成民眾參加過企業舉辦的家庭日及家庭親子活動,一成參加過家庭教育相關講座。

其次,我們來看2016年的幸福指數年報,其重點在衡量工作與生活是否衡平,使用的國際指標則是「受僱者工時過長比率」和「每日休閒及生活起居時間」這兩項,輔以在地指標「通勤時間」及「時間分配滿意度」來加以分析,至於,這兩份報告所呈現的結果大致可看出:

一、國人過長工時的比率約為一成,平均休閒時間也有14.9小時,時間分配似乎不是問題。

二、自認時間分配剛好的比率卻只有三成,而且單身和有配偶或同居人的差
別不大,感覺最差的是離婚、分居或喪偶者。

三、國人普遍同意應投入更多時間陪伴小孩,但使用過育嬰假、家庭照顧假
和彈性工作安排的人竟不到二成。

這個結果呈現的是一個現實的問題:家庭的經濟支持能力,才是決定工作和生活時間分配的最大關鍵,而且,單親家庭更是需要關注的對象,其使用育嬰假或家庭照顧假的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更大,但是,在今年國際家庭日主題的定調下,似乎沒有看到這個方面的討論,而是一視同仁的強調透過各種假別的設計來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時間的分配,感覺是有點可惜。

其實,能否透過育嬰假、家庭照顧假和彈性工作安排,來讓自己的生活時間有更好的安排,這部分還是會涉及到個人能力的問題,如果自己的能力有所欠缺、態度也不積極進取,怎能期望企業給方便還要附帶保證能取回所失?孰不知,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就要是能獲利,如此才能擔負更大的社會責任,講求獲利及永續生存的原則下,當然是希望每一個員工都能當責、信實和創新,把公司利益置於個人之上。

有人說,工作和生活像天秤的兩端,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則認為工作和生活形成一個圓,互不可分,但是,我認為用中國的太極來表示工作和生活的關係會更為洽當,兩者為互相利用又互相支持的關係,與其強調平衡不如強調其「調和」性,一陰一陽或有與無之間的消長,會削弱或增強其調和性,當一方過盛時,我們有沒有注意到並給予外部的協助和支持,使其有能力重新回到一個調和的狀態?

公司和個人之間不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