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誼銘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工師學分班學生)

 

為了因應新冠狀病毒的來襲,政府部門已經如火如荼組成防疫作戰團隊,以展開各種防疫之部署,對外是要嚴守國門,對內也要防止疫情擴散;同樣的,上行下效的民間單位,也為了減少群聚的感染風險,紛紛祭出許多不用進出辦公室的工作規範,像是線上會議、彈性上班地點等,因此,當疫情恐急,迫使進行在家工作的大型社會實驗時,該項工作型態的改變及其所牽動諸如生理、心理、社會、認知、經濟面向的衝擊影響和發展後果,就有值得探討之處。茲此,將以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之觀點,進行綜合剖析。

首先,以生理方面來說,當工作環境轉換到家中或是其它地點時,能夠彈性的安排一日食、衣、住、行的基本需求,也就是說,在自律的情況下,可以決定自行想要的用餐時間、認真工作的時段以及睡眠的時間等;再則,轉變衍生的心理需求,包含無法面對面的商議討論,是會間接影響對於工作的進程掌握,連帶也是會降低工作的滿意度。接下來,在社會的面向,人本身就是社會化的動物,因著團體工作轉變為獨立作業的變遷過程,以及科技輔助的工作型態,也讓工作少了許多溫度以及人味,著實也是會影響到個體對於社交的社會性需求。緊接著,在認知的面向,以大多數的勞動人口來說,多數係以白天朝九晚五的型態為多,在工作與生活的兩者界線一旦模糊、崩塌,相信會要有很長一段的認知基模適應期。最後,在經濟面向,百工百業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為保持經營也不得不減少在人力聘用的支出,像是由正職改為兼職,兼職改為部分工時,甚至是裁員,才能渡過這次的疫情難關。

誠然,對企業的資方來說,工作型態的變遷,無疑是一項重大的考驗,特別如何能夠在其彈性的勞動型態中,以確切掌握員工的工作進度,同時在團隊的溝通中扮演稱職的協調者,以讓每一位主管以及員工的需求與被需求,都能夠維持和滿足,並且調配好工時和報酬的公平性,這也讓原本的固定工時,不再是績效管理的唯一指標,然而,從勞方的角度來看,當工作與生活彼此之間的時間界線消失殆盡,也這意味著工作與生活將變得如此的密不可分,對此,如何在最適的狀態下,在對的時間做該做的事情,並且逐步將工作認知由定時制改為目標制,以讓每個人都完成目標為前提,方能維護團體的效率,進而促進團隊工作的滿意度,鑒於上述勞方的理想狀況,在目標達成的前提底下,相信從薪資的績效到團隊的共識,都能夠和合共好。

最後,許多產業都有從勞力密集轉向腦力密集的趨勢,以目前來說,考量到訊息交換、發想的速度以及肢體語言,面對面的討論,還是有它不可取代性。總之,相迎於日新月異的工作型態,不變的終究是如何發揮自身的價值,以讓所工作的單位能夠在市場競爭上,得到生存的目標績效,以此觀之,問題的癥結點就不在於在那裡工作、工作多久、用什麼方式工作,而是取決於勞資雙方如何在互信的基礎下,共同訂定工作的目標以及期限,並實施嚴格的自我管理,以有效維持應有的工作紀律,就此而言,本次疫情所帶來的反思,或許也是重新思考工作價值的一項轉化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