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睿鵬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從上週的大選過後,社會本該要恢復政治風暴前的平靜,藉此歡喜迎接農曆春節的到來,但是,未曾料想的到是,近日的新聞媒體報章雜誌仍然大篇幅報導關於高雄市長的回任和去留議題,以及針對行使罷免案做出更多的揣測和評論,對於此一議題現象,我們是否應該用冷靜與理性的態度,來加以看待大選過後的延伸性思考。

首先,針對一位政治人物在政壇上的崛起和沒落,必須探究許多的外在社會環境因素和個人的自我屬性條件,一位在鄉下沉默十多年的唾棄議員,可以因為個人自身對社會現況的觀察及接地氣的庶民話語,打動許多高雄市民的心聲,進而高票當選成為直轄市首長,在臺灣政治史上這乃是百年難得一件的大事。當然,背後的緣由可能是來自許多高雄市民,多年以來對地方政治現況的不滿,抑或是遇見一位非典型傳統的政治人物而感到新奇;或許也是個人的特質魅力使然,以讓民眾願意給予他一個機會,來改變高雄的現況窘境。

只不過,針對以上的一切期許或評論,此次因個人市長任期未滿而直接參與總統大選,固然這可能是敗選的主因之一,誠然,選擇身為一名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有很多的言行和行為舉止,本該受到媒體與選民加以放大檢視,這理當也是一位政治人物要有的體悟和認知,但是,我們也需要同步回歸到作為公民之基本職責的相關提問,尤其是在現有的民主體制運作裡,公民自身的道德觀念和責任義務行使,是否也該要學會具備相當程度的民主素養及理性批判,以讓不同的聲音被聽見、被看見,進而受到應該要有的尊重與包容。

回顧過往臺灣的政治選舉,選前和選後都慣用意識形態來激起族群對立,以讓政治人物們常圍繞在金錢政治、階級政治、民粹政治的慣性思維中轉動,而不願去正視國家生命共同體的願景期待,選民本身也不常靜心思考政黨勝選之後,所應該要有的客觀批判及監督,如此一來,導致政黨及政黨間為了爭奪權力而互相鬥爭和彼此內耗,甚或是在國會殿堂中不斷上演而不自覺。對此,在現今國際局勢的迅速變化底下,未來的發展更是需要全民共同奮鬥,任何人口族群或不同的政治立場,都應該在民主的體制運行下,受到接納和尊重,因為唯有摒棄過去的對立和傷痕,國家才能有往前的動力,畢竟,選舉制度只是民主體制走向成熟的過程的一種機制設計,期望未來的臺灣社會,可以擁有更多的多元聲音及變革的發想力量,藉以向前邁進。

關於2020年大選過後的若干反思,是有回到先賢如蔣渭水所言的:「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自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