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因為『捐款轉存款、存款變基金、基金購置房產』的疑團,雖然,在第一時間裡已經進行相關的資訊揭露,但是,社會感觀的存疑,仍然是該基金會要面對的善後功課,特別是激情過後所涉及到非營利組織的危機處理及其結構性被害意含,這更是該起議題事件的針砭所在。

首先,需要加以廓清的乃是,就其此一事件的演變過程當中,從當事者的該一基金會到其它中、大型的財團法人,在其已然形成的一種趨利避凶的社會公益群組(stakeholders),究竟是要保持緘默以避免被波及查帳,抑或是就其長久以來包括慈善認知基模、慈善運作失靈以及慈善創新作為以提出變革的針砭建議?准此,在這裡首先需要進行的發想思辨乃是:隨其個別非營利組織的成長茁壯,究竟為台灣的社會公益發展引領出那些文明內涵,從工具範疇的助人技巧、運作模式到規範層次的慈善社會認知及其社福團體所要履行的非營利組織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NPOs),這其中包括小至從該出事基金會自身的內部組織再造事宜,像是董事會的專業把關、管理層級的專業自我、購置房產的中止交易、引進第三方的外部監督、重新思索基金會直接服務或福利倡議的角色定位等。

至於,從捐款到存款、從指定項目到一般用途、從機構自聘人力到公私協力方案社工、從提撥基金到業務擴展的購置房地產以迄於使命自主的權變調整到財務風險的存糧應變,在在顯示出來上述『捐款轉存款、存款變基金、基金購置房產』的疑團,就不應該只是流為形式程序的適法議題抑或是道德情愫的感動行銷,而是就其非營利組織要如何得以穩健運作的生存利基環境,從而檢視此一事件背後諸如資訊正確、及時、完整、充分、透明與對稱的誠信和責信,就此而言,從主管機關到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國家機器仿如置身事外的不關己事,以及寒蟬效應所導致人團組織緘默以對的持盈保泰態度,這未嘗不也是造成當前非營利組織諸多迷亂且脫序現象的共犯結構之一?

其次,該起事件的背後也糾結某些尾大不掉的變革課題,那就是非營利組織要如何從『依存』過渡到『自立』以及從『人治』轉型到『法治』,對此,限縮於私有化的契約委託關係,不同大小規模的公益團體,要如何擺脫從夥伴到夥計的宿命關係,而此一結構性受害的超克工程,這也是中、大型非營利組織何以急於募款置產和擴大版圖的歸因所在,如此一來,在諸如服務提供、價值維護、資源配置、制度抗爭抑或是結構衝撞等角色扮演上,公益團體自當是會有所拿捏與權變。准此,回應於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的慈善市場競爭,如何藉由協力圈的機制設計,以承擔社會投資、社會共好、社會責任的中介平台,特別是非營利組織如何擺脫線性思考、有限賽局及其紅海策略的狹隘格局,以訴求於一個進退皆宜、華麗優雅的社福境界。連帶地,台灣一地的非營利組織還是停留在家天下的人治運作模式,對此,要如何認清結構限制的『斷』、翻轉本位主義的『捨』以及追求無限賽局之『離』等等的組改工程,那麼,從一己的「個別去留」到組織的「進退存廢」以迄於相關作為的「歷史功過」,對於非營利組織蛻變工程的自為反思,已然是一項公民社會的嚴肅課題。

總之,當代台灣的公益團體特別是中大型的財團法人組織,就其從公司治理、資源匯集、專業服務、績效管理、資訊透明、品牌價值、道德行為、法規遵循、財務確信、勞資關係、職場環境、倫理誠信、危機應變、公益回饋、機構評鑑到社會認可的內在性貫通,還是缺少履行社會責任這一個重要的環節,如此一來,不是呈顯出來非營利組織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的兩極化發展,便是無法據以形成一股引領良性社會變遷的改革力量,連帶而來的也導致這些公益屬性的人團組織,前仆後繼以朝著商品化、規模化、營利化、市場化的發展軌跡前進,如此一來,諸如從完整性、脈絡性、重要性、永續性到包容性;從人流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到環境風險以迄於從辨識風險、評估風險、控制風險到管理風險等等的組織運作課題,就只能狗尾續貂於商業型態的操作模式,進而忽略了非營利組織自身所應該要被塑立以人為本的主體性意義(subjectivity)?

最後,從發想到創立的任何一個非營利組織,又要如何就市場區隔的「本能」、社工專業的「本事」、金流資源的「本錢」、當為則為的「本份」、保有初衷的「本來」、在意陪伴的「本質」、磁場相近的「本人」以及社會行銷的「本土」,藉此找到屬於個別組織安身立命的所在與憑藉?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