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2015年9月由桃園市政府所正式發行的「桃園市民卡」,由於卡片的功能涵蓋搭車、借書、小額消費、社區門禁使用等,並且積極透過跨年晚會等大型活動,推出辦市民卡可以抽機票等好康促銷辦法,這也使得4年多下來所累計的發卡量高達134萬9974張,使用次數更是多達2億7222萬餘次,連帶地,考量到約莫還有20萬人戶籍並不在桃園市,但卻是在桃園地區就業的這些「準市民」,桃園市政府決定也將他們納入市民卡的發放對象,藉以擴張桃園市的城市競爭勢力。

事實上,上述的變通作法,早已顯現在其它的人口族群,比如:開放給在桃園市內學校就讀的外縣市學生申辦,同時,為了友善跨國婚姻的新住民,桃園市民的外籍配偶也能申辦市民卡,換言之,在這裡工作但尚未設籍桃園市的「準市民」就成為下一波鎖定的標地對象;連帶地,雖則有其用以擴張桃園勢力的官方考量,但是,該項卡片本身所夾帶的誘因條件,這才是議題炒作的真義所在,畢竟,諸如持有市民卡搭乘市區公車可以享有買1送1優惠以及搭乘機場捷運還能打8折等等的積極性差別待遇,這使得多達2億3千萬人次將市民卡以權充作為交通票證使用的客觀事實,只在於說明某種利之所趨的預期性後果(intended consequences),就此而言,對於在地就業的「準市民」來說,除了能省則省以減少支出的實際效益外,一種相對剝奪感的福利待遇落差及其所衍生出來的衝擊影響,才是該項公共政策的思量所在,這也使得優惠誘因的經費補助及其全民大放送的財政危機,突顯出來:棘手的難處,又何止未能雨露均霑於顯性或隱性的諸多「桃園市民」?

准此,從「桃園市民卡」實施辦法的擴充歷程,可以窺見到當代福利社會的若干端倪,比如:從『籍在』的桃園市民到『籍不在』的外縣市學生、從『籍在』的桃園市民到『人在』的桃園市新住民以迄於從『籍在但人不一定在』的桃園市民到『籍不在但人卻在』的「準市民」工作人口,這也使得「桃園市民卡」的發放辦法,是要有通盤檢視的必要,也就是說,從消極限制須設籍桃園市的『資格確認』到積極開放給有貢獻於桃園一地之所有人口的『福利身分』;連帶地,覬覦市府公帑對於搭乘大眾載具的逕自優惠措施,此一補貼作法的爭議性,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誠然,本質上,「桃園市民卡」的發行、施用和管理,乃是偏向於一種由下而上且權宜應變的地方政府範疇,只不過,該項因地制宜的策進作為,多少隱含不同程度的地方財政狀況及其福利階層深化的兩極趨勢,如此一來,從總體角度來看,如何藉由市民卡或是其它的科技產品,以臻至基本需求的保障和更高生活品質的追求,那麼,對於「桃園市民卡」變通措施的論述考察,是有它回歸到中央政府統一定調的法定福利擘劃,至於,從一體適用的「全台別」到生活共同圈的「區域別」以迄於還原回到個別縣市政府的「地方別」,那麼,除了『同中存異』的操作手法,義務責任背後所隱含的脆弱人性、道德危險、福利依賴甚至於所謂的福利移民,在在都是主政者需要戒慎以對的,藉此避免民謨、民意與民粹無限上綱於未來的發展性危機。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