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碩士)

自1987年政府宣佈解嚴後,台灣的婦權運動也隨之有了相當大的躍進,對此,從1993年「鄧如雯殺夫案」催生出1997年的「家庭暴力防治法」,此一舉措雖是突破了傳統思維的「法不入家門」的文明進程,但是,整個家庭暴力防治體系的運作及資源建置等,還是以保護被害人及其未成年子女為主軸,加上其強制性處遇將暴力行為病理化,進而忽略了暴力行為的本質,使得相對人成為充滿抗拒的非自願性案主,從而導致強制性處遇機制成效受到質疑,乃甚至於出現一犯再犯或造成殺人自殺的人倫悲劇。

誠然,家暴案件仍多被認為男性為加害者及其女性是受害者的傳統家暴模式,實際上,依據衛福部社家署統計資料顯示,家庭暴力事件通報案件不僅從2016年的135,785件增加到2017年的137,148件,以及女性相對人也從2016年的19,163人增加到2017 年的20,555人,而男性相對人則從2016年的73,354人略減為2017年的72,880人,再則,依據衛福部統計衛福部於2004年成立男性關懷專線(0800-013-999)以來,每年有將近兩萬人次的男性接受電話關懷服務,這是因為愈來愈多男性遭到言語、肢體暴力,卻礙於怕被貼標籤以及男性自尊難以自我揭露以尋求協助。

微電影『陪你回家』便是一部透過個案現身說法,用影像與故事解讀男性心靈的幽暗世界,藉由電影的發表陳述方案執行的品質,同時也展現國家機器與私部門對於家庭暴力相對人服務的心路歷程︰個案A先生面對著原生家庭手足照顧以及婚姻家庭維繫的兩難,心力交瘁之際,曾經為尋求解脫對手足施暴並不畏被通報,事實上,施暴的同時便是一種對外求助的行為表現;個案B先生對家的期待則是辛勤收工後能在家與家人同桌共享晚餐,但是,卻為討好太太而同意家裡不開伙,表裡不一的長期壓抑,實際上,餐桌象徵著對家庭的愛與溫暖。綜觀華人社會的民族性受限於長久以來傳統文化框架的性別角色定位以及父權主義的影響,從『男人有淚不輕彈』象徵著男性的勇敢與責任,壓抑與壓力,因此,當家庭經濟、家庭照顧等責任承擔,在夫妻之間未能彼此同理時,需要一個情緒出口來化解即將爆發的火山,藉以避免關係衝突而造成家庭暴力。

冀此,透過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的薩提爾模式(Satir Model)『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進行從個人內在系統與關係動力系統發展家庭暴力相對人之工作模式,便可了解到暴力行為表現或應對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而暗湧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並且被我們所忽略的『內在』,那才是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觀點和感受,也就是真正的自我。換言之,家暴相對人的外/內樣貌是需要被同時參照,而非僅僅關注外顯的施暴行為。因此,將此一工作模式融入相對人處遇計畫、相對人團體服務以及家庭會談,而將心理治療擴大為成長取向再社會化的『學習歷程』,由治療師和案主共同細膩地讓『心』在過程中轉化,於是『境』就跟著改變了,如此一來,直接協助『家暴相對人』以非暴力的方式滿足個人需求,將更具有成效,亦可彌補現有家暴規範忽略被害人與相對人對家庭的期待。

最後,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制定,意味著家庭暴力行為已不再是家務事,國家機器的介入自然是必須要發揮其依法行政,依法辦理的保護性功能,以及在公私協力的夥伴關係裡,讓專業的助人工作者在其工作上能夠獲得制度性的薪資保障與年資累計,而得以安於本業,這是因為,家庭暴力事件的處理,不應只停留在依法的暴力抑制,應該有能力與意願關注到家庭暴力背後關於家庭系統的問題與原因,同時真誠地接納及傾聽,如此一來,才有機會貼近相對人的生命脈絡,藉此提供最適切之相對人或受暴家庭的預防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