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碩士)

報載因應於我國的少子女化對策-「0-5歲幼兒教育及照顧篇」,行政院將於今年(2018年)8月推出新版的育兒津貼,在此之前,要求各地方政府自行額外加碼的育兒津貼得有退場機制,才能讓全台補貼的津貼一致,只是,此一集權式的約制做法,恐遭地方質疑將會衝擊到年底的選情,這是因為,地方政府財政狀況迥異,城鄉物價水平亦要有因地制宜的差異性給付,不過,此一福利政策所產生的滾動影響又何止是選情,而是一種涵蓋過去近40年以來標舉對於兒童最佳利益為其優先考量之開倒車的退步作法。

首先,藉由「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的思維,以開展托育人員建置化的光譜,對此,1995年<兒童福利專業人員資格要點>已然是將托育人員正式納為兒童福利專業人員的『專業化』,緊接著1998年勞動部辦理「保母人員丙級技術士技能檢定」的『證照化』;再則,2008年開辦「建構友善托育環境-保母托育管理與托育費用補助實施計畫」的現金給付,到了2012年開始提供「親屬保母」托育補助以支持家庭照顧功能,以及2014年的<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26條清楚載明,所有執業保母必須向地方政府登記,而登記者必須具有保母技術士檢定證照、相關科系畢業或接受126個小時七大領域育兒核心課程訓練結業,三條件擇一的「成文化」。諸此種種所顯示出來的乃是:國家機器對於托育人員朝向專業化與建制化的演進歷程及其對於優先捍衛兒童最佳利益的策進措施。

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自2012年以來「親屬保母」的托育人數與日俱增(如附錄),至2015年起親屬托育(25,748人)登記比例已超越一般保母(22,933人),事實上,以現行的托育人員126小時核心課程專業訓練政策的兩軌制而言,就勞動部補助班的21項特殊身分全額補助中,絕大部分的「親屬保母」都是符合45-65歲中高齡在職或失業者身分抑或是長期失業者身分,另外,就地方政府主辦之自費班來說,從報名爆滿的榮景是可以窺見到「親屬保母」對於學費與時間是負擔得起的交易成本,因此,不論是勞動部主辦以失業者為其優先錄取的補助課程抑或是地方政府主辦之自費課程,約莫會有一半以上的參訓學員,其參訓目的係以請領親屬托育補助為主,考取證照為輔,與此同時也造就了「親屬保母」的自我效能訓練以及托育新知充權,甚或是中高齡的再就業機會,進而達到多方共贏的局面。

只是,自今年8月1日起,國家機器為因應少子女化的鼓勵生育福利政策-「0-5歲幼兒教育及照顧篇」,祭出加碼的育兒津貼外,這其中,以現有舊制由「親屬保母」照顧需取得126小時核心課程的結業證書已放寬,不再是一項必要條件的門檻舉措,此一放寬的作法,實在是教人匪夷所思,這是因為:除上述「親屬保母」的參訓意願頗高,這一點是可以從訓練班的培訓、陪伴與培力現場過程中略見到一、二,像是看到78歲高齡阿公的學習熱誠、22歲新手媽咪的喜悅以及夫妻、母女、姊妹乃至於三代同堂的共學景象,就此而言,除了「親屬保母」照顧知能的認知基模,是必要隨著時代進步的終身學習外,「親屬保母」也許在年輕時因為雙薪家庭經濟打拼從未親自帶過小孩,反過頭來身為爺奶的現在,才要負起照護兒孫日常生活的責任,雖是甜蜜的負擔也是某種愛的勞務,就此而言,在親代之間的對話、代間的親職教育以及與時俱進的效能訓練或觀念充權,要如何有效地提升照顧嬰幼兒的生活品質,這會是一項不容小覷的變革工程。

再則,無論是從教育端的效能訓練、技職端的專業證照培力、衛福端的家庭照顧觀念到個體層次以延緩老化的社會參與,「親屬保母」亦有其透過照顧兒孫的傳承,以感受到生命的希望與對家庭貢獻的延續,進而達到自我榮耀的發展任務,因此,126小時育兒核心課程專業訓練對於「親屬保母」的家庭嬰幼兒照顧是有繼續辦理的必要。

然而,即將施行的育兒津貼加碼的福利政策,不僅抹滅了過去這六年來因為啟動「親屬保母」機制設計及其所帶動諸如自我成長、自我提昇、自我肯定、社會參與、社會資本等等的終身學習風氣,由有進者,該項以選票為考量的福利津貼訴求,縱然是造就生育率「量」的提升,又要如何面對於嬰幼兒生活照顧品質的停滯,特別是對於標舉兒少為其最佳利益的某種反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