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鬆口氣!為提高母乳哺育,衛福部國健署2001年起,把「24小時母嬰同室」作為母嬰親善醫院的「必要評鑑項目」,卻遭批評此舉根本會「累死媽媽」,甚至增加媽媽的罪惡感;國健署今指出,7月起,將該項目首度改為「加分項目」,「母嬰同室」時間也改朝12小時做努力。

統計指出,我國6個月以下嬰兒的純母乳哺育率逼近45%,比全球平均的38%高出不少,國健署也不斷宣導親餵母乳的好處,包括增加寶寶免疫力、降低未來肥胖比例,也能加速產婦身材恢復。

由於國外研究指出,「母嬰同室」是影響產婦成功哺餵母乳的關鍵,國健署也自2001年,推動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其中「24小時母嬰同室」是認證的必評項目之一;截至今年,全台共180家醫院獲得認證,並獲衛福部補助:收治的孕婦、每次產檢20元。

然而,該項政策數年來卻飽受抨擊,認為產婦正值身體最虛弱的期間,就硬把寶寶帶過來,不僅身體負擔大,若因身體過於虛弱而無法哺餵,更會造成心理極大壓力;有醫師砲轟「這是神經病想出來的」,台灣女人連線日前也透過調查指出,高達75%育齡女性認為「不需要、或應由產婦自己決定」。

為此,國健署決定修改政策,今年7月起,「24小時母嬰同室」,將從母嬰親善醫院認證的必評項目,改為加分項目;此外,現有的《母乳哺育教戰手冊》也將在本月底更新.名稱拿掉教戰2字、改為《母乳哺育手冊》,「署長的話」裡,首次加入「尊重媽媽自主選擇及意願」,母乳宣言中的「母乳是媽媽與寶寶愛的約定」也遭拿掉。

國健署長王英偉說,這些改變是回歸醫療層面,也就是「尊重病人選擇」,但不代表就不推母乳哺育,未來仍會透過充分的衛教宣導,讓醫護人員跟產婦告知「哺餵母乳對母嬰雙方的好處」,讓產婦保有選擇權利。

王英偉坦言,過去列為必評項目時,確實會讓部分醫院過於積極,認為「一定要達到」,進而帶給醫護人員和產婦壓力;他認為,現在將母嬰同室改為加分項目後,對長遠的母乳哺育率來看,具正向效果,在同樣充分宣導母乳好處的情況下,新制能減輕產婦壓力,可能因此提高親餵母乳的意願。(時事新聞來源:中時電子報,2018.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