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愛力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520

根據資料統計顯示:去年〈2017年〉台灣一地的廚餘量多達55萬公噸,而超商量販店每個月更有超過500公噸的剩食變成了廚餘,對此,主管機關環保署除了呼籲各界減少食物的浪費和使用在地食材以縮短食物里程外,更要從今年〈2018年〉的7月起,招募惜食店鋪以舉辦環境教育的推廣活動,至於,要如何有效運用食物的賞味期,這使得相與關聯的物資共享平台,再度成為社會資源開發與整合的關心課題。

持平來說,上述超商量販店每個月有高達500公噸的剩食,因為必須要回收廢棄而成為所謂的廚餘,這實乃是業界用以進行市場競爭的一項操作策略,甚至是某種的經營潛規則,就此而言,剩食與廚餘之所以會成為關注的公共議題,多少也和收回成本的轉嫁或補貼有關,而這也讓剩食如何能夠發揮更多的社會效用,成為一項橫跨在營利與福利以及經營和管理的糾結課題。冀此,在這裡的論述思考理當是多重並進的,亦即,一方面扣緊大數據分析的物流管理機制,以達到精準出貨和銷售控管的商業運用手法,連帶地,從生產的製造端到消費的使用端,其所隱藏對於能源或資材的浪費,指涉出來的是除了如何避免讓剩食變為廚餘或是逕自轉贈社福機構外,現實生活世界裡過多與不當的生產與消費循環,已經是相互糾纏並成為某種無法切割的迴圈,如此一來,需求創造供給及其供給衍生出來無謂的消費主義,那麼,被廢棄拋置的又豈止是店家架上的食材商品,而是無所不在的任何加法或乘法的迷亂消費行為。

事實上,即使是充分掌握有效期間前12小時的即期食品,藉此達到資源再利用的共享概念,但是,相關的延伸性議題,還是有其商榷議論之處,這其中特別是施與受兩造之間的贈與關係,要如何有相濡以沫的互為主體性,也就是說,從即期食品到NG產品的慈善轉贈行為,這除了跨越單純買賣之間的對稱交易外,該項的禮物關係理應是一項互惠分享的共好行徑,如此一來,轉嫁行為的背後所要傳達的文明化教育意義,這會是癥結之所在。

以此觀之,剩食、廚餘與慈善贈與的內在性關聯,多少還是偏向於某種避免淪為廚餘的殘補思維,而這也形成某種的結構性受害,亦即,忽略了從生產到消費的失序以迄於從剩食到贈與的脫序,這除了讓接受濟助的慈善機構或弱勢人口有其難以拒絕的無法招架外,關乎到從食品到實物的物資平台機制以及背後所環繞生態環境、問題需求、資源彙整、物資輸送和有效管理的必要提問,這會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