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指出,去年(2017年)國人的結婚對數共計有13萬8034對,雖然是較前年(2016年)年減少9827對,但是,就其婚配的國籍別而言,東南亞地區的外籍配偶占40.6%最多,這也是2005年來首次超越大陸地區配偶的36.2%,這使得相與衍生出來的結構性意義,頗有值得深究之處。

誠然,扣緊婚姻斜坡(marriage gradient)的透視觀點,那麼,男大女小之於向外求的婚配媒合型態,業已成為當代台灣一地重要的變遷指標,以此觀之,就其跨國婚姻的國籍別變項而言,那麼,東南亞地區的外籍配偶總數首次超越大陸地區的考察真義,就不單單只是數量差異的對比消長,而是該項隱含從年齡差距組合、族群種族分殊關係抑或是跨國婚姻型態,需要的是分類與分級的對應措施,連帶而來的是關乎到多元文化家庭(Multicultural family)本身的概念內涵,更是需要從大陸地區到東南亞地區以迄於東南亞地區所涵蓋不同國度別的關照考察。准此,在這裡的思辨所在點明出來用以回應跨國婚姻而來的多元文化家庭,就其複雜、深邃、動態與歷程的演變進程,一套分殊且多樣的婚姻移民政策、法令規章抑或是整合服務,在在都是需要加以整體性檢視與針砭。

事實上,上述東南亞地區外籍配偶人數漸增所延伸出來的諸多生活世界意義,這才是後續的觀察重點所在,畢竟,關乎到所謂跨國婚姻的客觀社會事實(holistic social fact),理應是一項糾結從「個體層次」的新住民、新移民、新台灣人到「集體範疇」的多元文化家庭抑或是「整體面向」之社會融合的綜融考察,而這也進一步彰顯出來台灣一地的公民組合,早已經超脫單一指標的狹隘思維,並且直指涵蓋男女兩方、親代多造以迄於社會構造影響的全面性發展,遠地不說,扣緊退休族群的『老力』、外籍移工的『外力』、婦女勞動參與的『女力』以及人工智能的『機器人力』而來之『老-外-人-力』的四大勞動生員,那麼,外籍配偶所執行社會性參與的角色扮演,亦已儼然兼具『外力』與『女力』的複合性關係,如此一來,要如何提早因應這一群『外女力』的人力資本投資,那麼,現行的學歷認證、教育培力、職業訓練、就業媒合以及人力推廣,就需要有大開大闔的應對格局,而非是將這一群『外女力』抑或是第二代的新台灣之子視為是替代性或低階性的次級勞動力。

總之,關於12年來東南亞外配比重首次超過陸配的延伸性思考,這何嘗不是提供一個反思的契機,藉此思忖一個『尊重多元、包容差異』的友善環境,可曾或逐步落實在當代一地的台灣社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