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一項由民間公司所公布的「上班族生養育計畫調查」結果顯示:在年滿20歲以上的成年勞工當中,63%沒有小孩,至於,不想生的歸因有六成六是怕所賺的錢不夠生養小孩,但也有四成二是因為買不起房子,連帶地,受訪的勞工朋友預估一個家庭的平均總月收入則是需要達到新台幣10萬2210元,才有能力去生養一個小孩,這其中六都的勞工自認是要有新台幣10萬8435元,而非六都的勞工則僅需要新台幣8萬6971元,前者是後者的1.25倍,等於多了25%。

基本上,該項的調查結果雖然不是一件令人詫異的客觀事實,連帶地,也因為欠缺諸如性別、年齡、教育水準、職業類別、工作收入抑或是家庭組成等等的背景屬性資料,這使得相與關聯之進一步的描述統計或是事實推論,還是要多所保留,就此而言,要如何建基在固著的認知基模以思辨上述所潛藏的『結構性受害』,這才是考察該起議題現象的真義所在,畢竟,對照於當前高等教育普及化、低薪就業薄利化以及願婚樂生羸弱化的個體因素及其所架接像是剝削的職場環境、居高不下的房價、持續惡化的治安以及不穩定政治氛圍的外在環境因素,以至於出現不確定、不安全和缺乏未來藍圖願景的身心感受,如此一來,上述所謂的「生養好難十萬元」一事,當只是冰山的一角抑或是某種煙霧性質的時絮新聞,背後所糾結的心靈結構或認知行為才是癥結之所在。

誠然,「生養好難十萬元」的意見調查,雖然指涉的是生養條件的能力問題,但是,涵蓋『婚-生-教-養-衛』及其『願婚-樂生-能養』的串聯性命題,點明出來對於上述調查結果的相關詮釋,就不應該只是淪為包括工作能力、工作機會、工作收入或是工作穩定等等的物質範疇,而是有其回歸到規範層次的必要提問,比如:從婚締到成家的人生真義為何?生養子女的代間薪傳意義為何?至於,回應於快速社會變遷及其所需要被兼具的家庭人倫關係有為何?准此,在這裡的論述針砭無非是直指所謂的家庭主義如何有其與時俱變所應該要兼具的概念內涵?畢竟,娶妻生子或成家立業等等重要的生命事件,其所被豐富的乃是一種努力打拚的動力,但是,生活世界裡的各項殘酷現實,卻是澆熄了該項的動力能量,因此,要如何找回向上提升的能量初衷,這將會是解讀該起訪談調查的爭議或真義所在,同時這已然不再只是關涉到生養與否的狹隘面向!

總之,關乎到「生養好難十萬元」調查一事,其所表述的固然是某種從自覺性到表達性的需求反映,但是,生與養所被投射的也不單單只是物質範疇的經濟能力,理應是要進一步擴及到諸如『可行與不可行』、『可為與不可為』以及『願意承當責任與否』的自我反思?